守住灵魂的“战栗”
作者: 曹保顺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风起秋叶舞,寒鸦栖枝影婆娑。月落湖心破。”
这两首短诗,你能猜出哪首是人作,哪首是机作吗?随着DeepSeek刷屏全网,近期不少人发起类似挑战——将多首DeepSeek所作诗歌与人类诗作一一配对,隐去作者,形成单选题,请网友们答题。
答案揭晓,前一首来自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对此,有人评论:“AI作品多是小心翼翼的意象拼接,而人的作品有呼吸,有疼痛,有对万物大胆的祈使。”还有人认为:“人类诗作将理性和感性紧密缠绕交织在一起,而AI缺乏人类唯唯诺诺的渺小感。”当AI日夜不休吞吐海量语料,以技术复刻星辰,人类表达如何守住灵魂的“战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文题所供材料提及两首短诗,一首是小林一茶的俳句,另一首由AI生成。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一个是说AI作品是意象拼接,人类作品有呼吸和疼痛;另一个说人类的诗作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AI的诗作缺乏渺小感。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抓住核心问题:当AI能生成诗歌时,人类如何守护自己表达的独特性?考生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AI诗歌创作的技术逻辑与人类诗性思维的差异;其二,人类诗歌中蕴含的生命痛感与对存在的思考是什么;其三,技术时代人类如何保持诗意栖居的尊严。考生可以从人类情感的不可复制性、生命体验的真实性、艺术创作中的个性与瑕疵等角度切入。切忌简单停留在AI与人类创作优劣的二元对比,而应深入剖析人性光辉的不可替代性。
在论证时,可以谈人类诗歌中的不完美反而真实,AI诗歌完美反而缺乏情感或深度;可以引用梵高画作中的笔触、贝多芬音乐中的情感起伏,说明人类创作中的独特体验;可以引用艾略特《荒原》中的复杂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与AI的意象堆砌、结构化进行对比,分析AI诗歌和人类诗歌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