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与灵魂的碰撞

作者: 蒋政菲

AI或许可以在几秒钟内写出押韵工整的诗句,却写不出如小林一茶“然而,然而”这样的叹息。这场关于诗意的讨论,本质上是代码与灵魂的碰撞,是算法与情感的辩论。

人类诗意的根基,在于对疼痛与存在的感知。苏轼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那种思念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即使跨越了千年,依旧能打动人心;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迸发出感性的浪漫主义色彩,而AI的创作无法复制这些文字背后那有温度的灵魂。王维在写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必然触摸过松针上凝结的露珠,然后将这种生命体验熔铸为诗歌,而AI只是将理性与技术相融合,根本无法体会文字背后的生命痛感。

真正的诗歌创作不是代码精确的计算,而是一场灵魂的冒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记录下归园田居的美好时光;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将存在的战栗凝练成“倘若我呼喊,谁可以在天使的序列中听见我”;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用文字探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完成充满哲思又极具人性光辉的《我与地坛》。不同于AI创作如完美锦缎,人类文学虽粗励,却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赋予文字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正是人类文学的最大价值,是AI创作无法替代的。

在算法精确的时代,人类更需守护诗意中的“不完美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这个“返乡”不是回到完美无瑕的乌托邦,而是返回存在裂缝与褶皱的精神故乡。AI笔下的诗句看似炉火纯青、毫无破绽,但它展现不出人类文字中那种“会呼吸的痛”。人类的创作并不一定完美,但它承载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AI的本质是工具,是人类理性价值的载体。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必忧虑AI会夺走诗意的冠冕,那些被生活磨砺出的语言结晶,始终闪耀着独属于人类的光泽。

人类文学描绘的是AI无法到达的深层境界,人类灵魂永远无法被算法被代码所替代。就像小林一茶在露水般短暂的世界里执拗地写下两个“然而”,这份诗意在算法的潮汐中无法复制,永恒存在。

【河北石家庄精英未来高级中学(5)班】

◆点评

这篇作文通过对比AI创作与人类诗意的本质差异,深刻阐释了人类文学不可替代性的根源在于生命体验与灵魂震颤。尤其是对海德格尔“返乡”概念的引入,彰显了对文学本质的深层理解。若能在强调人类独特性的同时,探讨二者互补的可能性,作文将更具思辨深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