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理纬文经织锦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是建筑环境声学专家,他系统性地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推导出随机车流噪声预报公式。他首次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并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的简洁公式,解决了国际学界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他还提出音乐厅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方法,并与团队测定几十种民族乐器的声学数据,第一次掌握了民族乐器声功率的科学数据,为民族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吴硕贤还是国际上最早提出光景概念的学者。他说:“光景作为视觉景观里一个很特殊的方面,它本身是由光源及光影变化引起的景观。一个很好的风景,往往是声景、香景、光景俱全。”他以杭州西湖和苏州园林为例阐释他的理论,“西湖十景中有‘柳岸闻莺’‘南屏晚钟’等声景,也有‘曲院风荷’这样的香景,还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光景。又比如苏州园林中的‘留听阁’‘听橹楼’,都是声景,留听阁的名字来自唐代李商隐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同时,苏州园林还有很多香景、光景。我据此又提出多元景观融合的理论,除了我们常说的视觉景观之外,还要把声景、香景、光景都融合进去,拓展整个景观的维度和视野。这是人文艺术给我的学术研究带来的启示。”

“我认为,即便你是学理工科的,如果你在文化方面修养较深,就更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吴硕贤总结道,“文化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做学问,要善于联想,善于由此及彼,应用到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要善于左右逢源,‘左’就是数理,‘右’就是文化。”“古今中外许多大学者、大科学家都是文理兼修的典范。”吴硕贤举例,东汉的张衡,不仅是发明地动仪与浑天仪的大科学家,又是能写出《二京赋》和《四愁诗》的大文学家;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又是在天文学、物理学、解剖学、建筑学等各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学好文科,不仅需要直觉,而且需要逻辑分析等抽象思维能力;做理工科研究工作,除了理性思维,同样需要想象力与直觉带来的灵感与顿悟。

在吴硕贤看来,“博学”与“术业有专攻”并不矛盾,做学问既要“专”也要“博”。“博学可以取得信息的平衡,使人们对事物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有时从新的角度来考虑,说不定会有新鲜的想法和认识。”

文理兼修、科学与人文、博学与专攻

吴硕贤先生是中国建筑声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同时也是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典范。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声景学”理论拓展了传统声学研究维度,其学术道路印证了梁启超“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的论断,而他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自如游走,更为当代学者提供了追求“全人教育”的生动范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