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子

作者: 赵树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1940年7月10日,八路军某部的王同志前往敌区附近做宣传工作,在一条没有人烟的岭上遇了大雨,赶到山脚下下交庄时,已把他跌成个泥人。

下交庄的兴隆小饭店,是他常常休息的熟地方。他一进去,店掌柜就忙向他打招呼。炉旁站着一个年轻小伙,给他倒了一碗开水,他很客气地一边接着一边问道:“这位老乡是哪里来的?”掌柜指着道:“这是我的外甥,叫‘喜子’。他家住在这西面,现在那地方有敌人……”王同志道:“我也正要往西走,你今天回去不?要回去咱们是一路。”掌柜道:“今天不要想走,河过不去!下了雨就过不去!”喜子也说:“我比你急得多,可是没法,河过不去!”

王同志见他们两人都这样说,也就无心再走,一边叫掌柜给他做饭,一边和喜子谈话。当他问到敌人在那边的情形,喜子还有点吞吞吐吐不敢说,掌柜向喜子道:“你放大胆说吧,这位王同志对咱们老百姓跟自己人一样,你只管有什么说什么好了!”于是喜子便把敌人在村里怎样组织防共团,怎样要壮丁,怎样要民夫修路,怎样按期点名,怎样杀“暗八路”……一五一十说了半天。

王同志道:“别的我都听说过了,这‘点名’和‘暗八路’我从前还没有听说过,他说的‘暗八路’一定是指八路军放的侦探吧!”喜子道:“就是。不过不一定是真的,他以为谁是,就该谁倒霉。前半个月在我村里还枪毙了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王同志道:“真惨!——那么,‘点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喜子道:“我急着要回去也就是为了这事。敌人住在小河口,离村五里。敌人的命令是,村里人不许随便到别处去,每三天要到我村里沿户点名,查出谁不在,总要追究个底细,然后再按情节轻重处罚。前天才点了名,昨天我妈叫我趁空来瞧瞧我舅舅,原想今天就能回去,不想偏遇着这场大雨。山路七八十里,走起来足足得一天,明天晌午就又要点名,明天走怎么能赶上呢!你说急人不急人?”

王同志道:“鬼子们的办法越来越毒了!——老乡!我告诉你:鬼子手下是难活人的!不抗日活不成!我看你干脆当了兵吧,回到家里活一天也是很危险的!”喜子本是个很老实的庄稼人,一提起当兵来总觉着有点怕,就连忙说:“这这这我可不能,我家还有老母。”王同志见他这样着急,就劝他道:“不怕,老乡!我又不拉你去当兵,我不过是可怜你!你觉着当兵、打仗可怕吗?其实比你到敌人手里至少还多保一半险:你自己手里拿着枪去打仗,敌人打不死你你就能打死他;在敌人手里当顺民,只有他随时能叫你死,你连一点也挣扎不得。你想想是不是?”喜子听了这番话,一时仍然想不过来,总以为在敌人手里当顺民虽然危险,可是不多事总可以少吃亏,反正要比当兵保险。

第二天鸡没有叫,他就辞了舅舅摸着黑路走了。天一亮他就放开小跑步,任凭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敢停步,赶到晌午总算回到岭西村。

他一进屋门,看见老闾长在他家里坐着。他喘了几口气,忙问老闾长道:“点过名了吗?”闾长道:“点过了。现在他们一定还没有点完村西头的名,依我说咱们这会儿就去,或者还能像前院那样罚几块钱算拉倒。”喜子想了一想道:“去就去吧,反正得去。”

他两个人找到村西头,果然鬼子们还没有点完名。老闾长向那个会说中国话的鬼子报告了,那个鬼子指着一棵槐树下面道:“就在这里等一等,点完了名再说!”说罢仍然点名去了。他俩立在树下悄悄商议鬼子若问什么,该怎样回答。

七八个鬼子点完名来了,他们预备的话鬼子连一句也没有问。那个会说中国话的说:“我已查过了,你去的地方有八路,你是个暗八路。你若说了实话,从宽处理。”喜子分辩了几句,那个鬼子没有再说什么,就用日本话下了命令,两个鬼子在两边拖住喜子的手,另一个鬼子拿了条马鞭照着喜子的赤背狠命地甩了一鞭,喜子怪叫了一声,那个会讲中国话的道:“你实说吧!不说就是要这样打下去的!”喜子委屈地说:“我只是去看我舅舅去的呀!”那个鬼子又说了两句日本话,那些鬼子就把喜子拖倒,一鞭接一鞭打起来。喜子起先是一声一声叫,后来变成直嗓号,后来只顾喘嘘,后来连喘都喘不上来了。喜子他娘也赶来了,大哭着,但是也没有什么用处。

打“死”了用水喷过来,喜子也仍说不出别的事。会说中国话的鬼子又道:“便宜你!再随便出去,剥你的皮!”说了便一哄而去。

邻居把喜子抬送到家,老闾长,村里人,男的女的都来问候。喜子不能坐也不能睡,趴在床上向大家哭,问候的人也都哭起来。一会儿,喜子一股劲往外吐血,吐得床上地下都是。

喜子吐过血向大家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有一位王同志告我说,不抗日活不成,鬼子手里难活人;告我说当兵拿着枪,敌人打不死咱咱就能打死他;给他当顺民,只有他能随时叫咱死,咱一点也挣扎不得。我迟了!你们都还不迟!”他的声音越来越小,临终还动着嘴唇,好像还是说:

“我迟了,你们还不迟!”

(选自《赵树理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八路军某部的王同志在“岭上遇了大雨”,“大雨”促成了王同志与喜子的相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喜子向王同志介绍“点名”和“暗八路”的相关情况,从侧面反映了鬼子的凶残,并为喜子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C.关于喜子背上的鞭痕和呻吟声的变化,文中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语言看似冷静,实则沉重,直击人心。

D.结尾“我迟了,你们还不迟”意味深长,暗示了本文的主旨,体现了作者对喜子不幸的“哀”和不争的“怒”。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中喜子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答:

3.本文与《小二黑结婚》都是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作品,喜子和小二黑都是农村青年形象,但两人却一个迎来悲剧,一个走向幸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