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指导
作者: 程立海在第三轮高考语文复习中,考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错题”的重要性,进而切实利用好、发挥好“错题”的价值,让“绊脚石”成为“垫脚石”,高质量备考,事半功倍。
一、知识的盲区
众所周知,复习是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温习”与“重现”,具有温故知新的作用。如果考生对所检测的知识点和内容一知半解,那就要及时补差、补缺,确保今后不再出错。如下面这道“积累运用”题,知识盲区是导致“错题”的重要原因。
《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兼具《诗经》“风”“雅”的特点,这个评价的原句是:“ , 。”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古诗文积累情况的考查,又是对“风”“雅”特点的理解与运用,二者缺一就会答错。而掌握这两点,答案则水到渠成:“《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再如:
在撰写关于《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读书报告时,需要一些论据来解释“礼治”这一概念,以下选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宋太祖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在宴会上威逼利诱石守信等大将,迫使其交出兵权。
B.没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C.蔺相如为国家利益,处处忍让廉颇,廉颇得知真相后,背上荆条,主动向蔺相如请罪。
D.曹操虽然兵权在握,但不愿背上篡汉的罪名,只享有权臣膜拜之礼,最终放弃了称帝。
解答这道题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进行仔细辨析。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提到“威逼利诱”,主要是通过人治与利益交换来达到目的,不属于礼治,故A错误;廉颇负荆请罪,更多是因为得知真相后自感惭愧,“礼”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部分错误;曹操更多的是迫于舆论压力才没有称帝,并不是主动服膺于君臣之礼,故D错误;曾子属于主动服膺于传统的等级秩序,故B正确。而以上各个选项所包蕴的文学和历史知识点,都在名作《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历史事件“杯酒释兵权”中,考生需要在平时做好积累,方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对策:复习不仅要做到全面、不留死角,同时对知识盲区要查漏补缺,并经常性复习和检测。
二、复习的难点
毋庸置疑,一般来说,“错题”代表这部分知识点是复习的难点。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复习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关于清代钱大昕所写《记先大父逸事》的文言文阅读,其中有这样一题:
从通常的对偶知识看,第三段列举的词句不构成对偶,但钱大昕祖父给出了富有创见的解释。他的解释给你带来哪些新知和启示?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①“已矣”“丘墟”属于双声叠韵的对仗;②“甘心”与“抚掌”、“宜矣”与“陋之”属于句内虚与实构成的对偶。该题出错的直接原因是:考生没有正确筛选、辨析出文言文中双声叠韵的对仗,以及句内虚与实构成的对偶。这个知识板块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难点。
对策:开阔学术视野有助于攻克难点。
再如关于莫言的《夜渔》《池塘》和毕飞宇的《大地》三则材料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其中有这样一题:
每位作家都背靠属于自己的“大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总能找到一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义,有时甚至还能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请从鲁迅、沈从文、贾平凹的作品中选取一个“意象”,加以分析。
要想扣题、准确、圆满地解答本题,就必须准确地选择意象,阐释意象的“现实意义+象征意义”,以及“意象特征+象征含义分析+作家精神气质”等。然而有的考生选不出合适的“意象”,有的考生即使选出了,也分析得不得当、不到位。这就是意象知识与分析方法的缺失导致的,而这些又是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中常涉及的重点知识。其实,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和有效应对策略,就能够化难为易,规避错题。
答案示例一:鲁迅小说中“鲁镇”(未庄),通常被看作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祝福》中“鲁镇”是“病态”中国的象征,面对时代变革,鲁镇中从乡绅“鲁四老爷”到下层百姓柳妈、祥林嫂及乡民们都自觉顽固地维护着落后陈腐的“传统”。在这个守旧循环的小镇中,鲁镇人麻木、无聊、庸俗。“鲁镇”不仅是鲁迅批判传统封建的叙事空间,也是鲁迅归返不得的“家园”。小说中的“我”也是“故乡”的“异类”。鲁迅对于“鲁镇”就如同他面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愤怒中带着悲哀。
答案示例二:“秦腔”是一种反映秦地人民爱憎、欢乐和痛苦的民间艺术形式。“秦腔”高亢嘹亮,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形式是秦人敦厚、强健风骨的体现。贾平凹的根在秦地,他的成长沉浸在“秦腔”传递的文化氛围中,他的作品中有他对八百里秦川浑朴静穆的感受和人们生存状态的观照。贾平凹平静崇高的叙述语言里,自然流露出作者宏大的襟怀与气魄。
对策:明了高考命题重点与命题的依据与逻辑;复习、训练与巩固有的放矢,攻坚克难。
三、能力的关联和迁移
对于能力的关联和迁移类试题,考生答题常常捉襟见肘,错题现象普遍。这类试题既考基础知识,又具有灵活性,考查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必备知识等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许多考生的答题技巧、方法和能力都不足以应对这样的题型。如由两则内容关联的短文(节选自阎云翔《多元化:心态秩序与中国式现代化》、节选自文军《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心态秩序的维系》)与《乡土中国》中有关内容组成的社科类文本阅读,其中有这样一题:
“躺平”“内卷”是目前颇能反映社会心态的高频词,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请就此现象阐述建立“心态秩序”的必要性。
此类阅读题由两则或三则内容关涉的内容组成,不仅与课内的文章或是名著阅读有关联,而且与当下社会现实、现象等紧密联系。试题需要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原理等作出理性、客观的分析,阐述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答案示例:“躺平”是指人们采用消极颓废的态度抵抗一切外来压力;“内卷”则是指因需通过内部竞争来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这两种心态的产生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相关,是人们意识到“确定性消失”后作出的选择。这两个词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失衡,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秩序”的渴望。这两种心态的内核都指向价值取向的单一,因此建立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各美其美”的“心态秩序”就显得很必要。如果社会上能达成对多元活法的认同,那么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式的“竞争”。
这样作答紧扣要求,对“躺平”“内卷”的概念进行阐释,反映时代特征——不确定性,以及建立“心态秩序”的必要性。
对策:储备相应知识;建立和打通课内与课外知识、能力的关联和迁移;对错题进行反思、总结,开展针对性练习。
总之,对复习时出现的错题,不必惊慌失措,而应顺势而为,将错题转化为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资源和“垫脚石”,为备战高考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