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辨真伪,全面知全貌
作者: 浙江一考生正如苏轼所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于各种信息,我们不能盲信,要自己求证。但如若所得信息过少,则似“庐山中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因而要全面探求。总之,亲历才能辨真伪,全面方能知全貌。
实践可将抽象化的概念化为具体,可从浅层次的表象中深入内核,使认识有据可依。当亲历之实践的作用被淡化,我们的认识就如未固根之木、未浚源之流。纵使实践并非获取真知的充分条件,但其必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古有司马迁网罗天下逸史旧闻著《史记》,郦道元踏访沟壑小川注《水经》;今有钟扬穿行祖国大江南北探寻种子的秘密,毛姆收集素材著成《月亮与六便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抛却“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以脚踏实地的姿态体会世界的奥妙。
我们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即便亲身实践,也难免落入“身在此山中”的境况。正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就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的“洞穴之喻”,实践者当保持突破之姿,跳出认知局限的束缚,走出洞穴,看清全貌。
因此,我们不但要“目见耳闻”,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作全面的观察,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向外探索,向内沉潜,才能消除认知局限的厚障壁,走出“眼见”的洞穴。霍金曾说:“知识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在我看来,我们未能获得真知,并非目不见耳不闻,而是被虚假的“眼见”束缚,在追寻真知的路途上越走越偏,正所谓“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所以历史长河中那些获得真知的圣贤,如孔子、柏拉图,无不是因为拓宽了知识的“界”,突破了“眼见”的“见”。
唯有将亲历考证与全面了解之法结合,方能不惑、不错。亲历考证所得的信息只是一把钥匙,可用来打开认知事物的大门,若想知其全貌,便少不了多方面的探索。恰如拼图,只有将所有碎片归位,方能看到所成的图画。亲历考证与全面了解,二者缺一不可,若缺少第一步,那么信息都是不实的,所构成的认知又怎会正确?如若缺少第二步则易成片面之见,不能窥其全貌,便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无异了。所以,若要明真相,必须谨遵此二法。
以亲历考证拨谬言之雾,全面了解知全局之貌,如此行事,又有何事不明,何事不解呢?我辈当如此,方可破谬论,寻真理。
◆点评
这篇作文主题明确,既紧扣材料立意,又落实了两则材料的递进关系,论述思路清晰。开头亮出观点;主体部分先论述“亲历辨真伪”,再谈“全面知全貌”,接着论述两者结合“方能不惑、不错”;结尾再次点题,突出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