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精神,参悟要义

作者: 程立海

吃透考试改革内容

教育部2024年3月20日公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就“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查融入试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可以预见,高考作文试题将紧密契合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笔者下面就2024年高考作文的三个主要命题方向提出备考策略,供广大考生借鉴: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查融入试题,这一方向是新增的、明确提出的,虽然在前几年也有所体现,但没有2024年这样格外强调和凸显。考生对这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要进行精心学习和领会。可以运用以下备考策略:

1.掌握材料作文的基本技能。不管考题如何变化,材料作文写作的流程、方法是相通的,因而,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和能力。

2.阅读有关书籍和解读文章。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的文集、讲话、报告,尤其是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有关省市代表团的讲话,还有“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重庆等地考察发表的讲话与专家的解读文章等,要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3.做好相关专题的写作训练。如就相关的作文题进行针对性写作,查漏补缺,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4.借鉴相关主题的优秀作文。如就本报的相关热点预测导写进行学习借鉴,从中汲取写作营养,为我所用。

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要素并非新的考查内容,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是其中的代表,2023年北京卷作文题“续航”“亮相”以及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等,都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但是今年新提出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既然是体系,就说明考查的是一个“整体”,今后还会不断延续和完善,需要考生引起重视。可以运用以下备考策略:

1.阅读有关文件、书刊等。当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热频词,更是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所以,要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领会内涵,精准理解,从而使作文不至于跑偏。

2.进行针对性的写作练习。考生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扬长避短,将自身的全面发展成果融入到高考作文中。

三、对“好奇心、探究欲、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的考查

这一要求,在既往的高考作文中已现端倪,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发考生对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之间关系的思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人·技术·时间”则关涉“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可以运用以下备考策略:

1.紧扣课本有关单元写作题目与要求,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项写作训练。

2.对于思辨类文题进行分类分析,熟悉这类文题拟题、选材、立意、布局等方面的技巧。

此外,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着重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是在已有考试命题基础上的“增强”“着重”与“优化”。考生只要做好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训练,就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

参悟命题逻辑与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高考命题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近年来,高考在命题标准建设、命题内容改革、命题形式创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的“三线”逻辑,同时充分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典型特征。具体来说:

一、核心价值金线

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考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包蕴着当代青年“大有可为”和“应该有为”的潜在价值导向,考查考生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认知。写作中应体现出感恩心、奋进心,把个体与时代融为一体,展示出“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大气魄、大情怀和正能量。

二、能力素养银线

主要考查考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好奇心和探索欲”引领考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审思个体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出对青年精神成长的关怀和引导。再如2022年浙江卷作文题“新时代浙江青年对你未来发展的启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素材、思维、方法的能力,引导考生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肩负怎样的家国情怀,应该有怎样的生涯规划和成长规划等。

三、情境载体串联线

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考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就设置了真实的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围棋下法中“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从围棋下法出发,又不止于此,考量这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有益启示。这类试题,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考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情境”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34次,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出现43次。对此,考生在备考时应格外关注。

四、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这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要求,也是衡量高考命题质量的重要标尺,同时还是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有关高考命题建议的关键指标。如2022年天津卷作文题“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就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指向寻常百姓生活,却又融合了生活哲理和家国情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考生可以写一次家庭的节日团聚,表达对亲情、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可以写一个家庭的变化,体现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可以写“我”与家庭的温馨故事,体现家人的守护、奉献、担当;可以写家庭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等。

一言以蔽之,202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命题将延续和坚守“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和“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基本方向,突出对考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优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积极引导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