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文字失语症”
聚焦热点
2024年2月27日,“年轻人为何词穷”这一话题登上热搜。2024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自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互联网语境下,众多网络词汇流行于日常生活,与此同时,聊天和表达也落入表情包、网络梗的“茧房”中。这类“文字失语”现象引发热议:日常聊天和表达都是雷同的网络用语,词汇量贫瘠,导致我们词不达意,甚而缺乏清晰逻辑。可以说,“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
【热点1】
从根源解决年轻一代失语问题
“文字失语症”也被称为“语言贫乏症”,是指无法用逻辑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现象。2024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35.7%的受访青年感觉表达能力原地踏步。应对“词穷”,58.4%的受访青年认为要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57.5%的受访青年认为应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对于“词穷”产生的原因,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排在首位(54.0%);之后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3.0%);以及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52.1%);还包括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短平快”表达方式盛行、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不想表达等。
作为互联网语言的重要构成方式,网络热梗、网络热词成为今天年轻一代的共通语言。这种词汇本身具有的偶然性、肤浅化和无厘头的特点,极大地冲击了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语言表述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冲击了语言表达的深思熟虑、严谨准确和生动丰富以及建立在这种语言特征背后的思维方式。要走出“文字失语”的困境,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精品化发展,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通过优质网络内容来形成互联网时代的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语言文字表达规范化,不能一味迎合网民阅读习惯,而要承担起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责任。
◆解读
《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行”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提高文字应用能力,既要常学常新、常学常悟,也要常用常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假以时日,便能熟能生巧,变得能说善写,以得心应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出色表现,为精彩人生提供有力“助攻”。
【热点2】
警惕“文字失语症”的危害
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子媒介汲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使语言在新的表达空间焕发新活力。然而,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如今,提笔忘字、表达退化的现象已呈泛化之势。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也在钝化。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中国广博精深、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不仅其已有的价值内涵将逐渐被人们淡忘,而且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新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
◆解读
我们须警惕在泛娱乐化和浅薄碎片化的阅读中成为“文字失语症”患者。保有严肃语境、保有逻辑的清晰、保有深刻思考的自觉、保护语言不至失重与低俗,是我们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
【热点3】
拿什么拯救“词穷”的年轻人
如今,5G冲浪都跟不上网友造梗的速度,五花八门的表情包已成聊天必备,群友动辄“斗图”,神评论更是搅动流量,但“张口词穷”也逐渐成为网友的痛点。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过于依赖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久而久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表意能力严重萎缩,社交语言匮乏,甚至出现语塞沉默型社交恐惧。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开始寻找摆脱“文字失语症”困扰的办法,找回表达多样性的能力。无论是“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数十万组员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练习找回表达能力,还是“反连接”“数字排毒”等矫正行为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用者不仅要正确认知网络内容及工具、克制不良欲望,还要通过人文经典的诵读和模仿获取语言与思维的资源。
◆解读
语言文字的境界要达到“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需要细微的洞察力、丰富的词句储备、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训练。事实上,很多词不达意的年轻人都清楚该如何缓解“词穷”,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并且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