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作者: 陈玉云 刘玉真学习任务
文言文指的是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的仿古作品。由于汉语历史悠久,古今汉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古今汉语的不同,又突出地表现在词汇上,除大部分连绵词意义相同外,其余大多数词语即使词形相同,含义也多有不同。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词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词语的词义发生了变化。考生在复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古代汉语。近年来,高考文言实词试题中就经常涉及到这方面知识的考查,有不少对文言词语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
知识整合
1.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1)现代汉语换成完全不同的词。如:靡—倒下。(2)在原来的单音词上加了辅助成分或重叠而成。如:旗—旗子,星一星星。(3)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配一个单音的同义词。如:隐—隐藏。
由于古代汉语中多为单音词,所以我们要注意:(1)两个单音词的连用不要误认为是一个复合词。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结束,正好装束,而不是现代汉语的“结束”。)(2)古代汉语中单纯的复音词(连绵词),不能拆开来讲。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3)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是复音词的整体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吉兆;祲:妖气。这里只“祲”起作用,“休”无意义。)
2.古音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常用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叫作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简称通假字,通假字读本字字音。如:“齐”通“剂”,“反”通“返”,“食”通“饲”,“被”通“披”,“距”通“拒”,“属”通“嘱”,“具”通“俱”。
3.词类活用。是指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从而具备了这类词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但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出来就是“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2)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关的动词。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用,是“臣服”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5)动词活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也能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还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6)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7)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意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8)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就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9)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12)数词活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拓展延伸
成语中的今昔异义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都很重视“古今异义”现象。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词语的意思一直在演变,现代汉语中也有“今昔异义”的现象,这在成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列举几个存在“今昔异义”现象的成语,帮助考生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1.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感激得就像亲身感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但由于“感”最常用的意思为“感受”,所以“感同身受”中的“感”也经常被误解为“感受”。于是慢慢地,这个成语便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
2.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出自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枳,植物名,也称“枳橘”;句,弯曲;穴,孔,洞;来,吹来。)有自然的或人为的空气流动,空穴才会有风透过;有了洞穴,才可吹进空气而发声。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消息或传说是有根据的。但是,由于“空”字往往暗含“没有”的意思,大家一看到这个成语就想到消息或传说没有根据。随着用错的情况增多,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都进入了辞典。同一个成语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在具体句子中到底取哪个意思,这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3.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一般用在夫妻之间。后来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不再仅仅使用在夫妻之间,还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4.掌上明珠。指极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后来范围开始扩大,不但可以指女儿,还可以指儿子;不但可以指人,还可以指物。
5.美轮美奂。“美轮美奂”也可写作“美奂美轮”,原本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轮,高大的样子;奂,鲜明,盛大的样子。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这样说:“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从这个成语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出,它只能用于形容建筑物。后来这个成语的语义也扩大了,可以用于形容其他美的事物,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研究》中说:“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变化越来越快。语言的变化是由语言的任意性决定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人们可以用这个语言符号表示这个意思,当然也可以用这个语言符号表示另外一个意思。随着社会发展,“励精图治”“炙手可热”等成语也像以上成语一样发生了变化,考生在复习时要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