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作者: 雷其坤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是一条长河,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有人说,生命在于蜕变,今日之我必须打破昨日之我;还有人说,生命是不懈的追寻,今日之我可能回归昨日之我……
以上说法对我们思考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明赓续都有启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试题呼应教材,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相关要求,体现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这道二元思辨作文题中的“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分别指向“过去”和“现在”“我”的行为、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境界、格局、状态,是两个不同认识层面的指向,既对立又统一。考生需要思辨以下二元关系:是还是非、先进还是愚昧、好还是坏、进步还是落后……可以说,二元思辨类作文题增强了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了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考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升思维品质。
高分策略
1.二元关系把握
这道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对“我”的理解与对“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关系的把握。审读文题材料第一句话中三个“有人说”,可以发现“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的关系或“源自”,或“打破”,或“回归”,之后还有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尽。二者的关系有两个角度:(1)肯定角度:“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的基础与条件,“今日之我”是“昨日之我”的发展与提升。(2)否定角度:“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今日之我”不是“昨日之我”,“今日之我”须打破或回归“昨日之我”。
2.内涵论域拓展
材料第二句话揭示的“我”的内涵,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社会,还可以指文明,论域可以从“个人成长”拓展到“社会发展、文明赓续”。(1)个人成长。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认为,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可以说,写作此题,对成为一个怎样的“我”的觉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文境界的高低。只论证“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之间的关联,是不够的,还须关注“我”的人生境界,表达自我认知。考生只有认识深刻,才能写出深刻的作文。可以就下面的三重人生境界入手论述:一是要不忘初心,坚守本性,迷途知返,“今日之我”才能回归“昨日之我”。二是“昨日之我”的志向影响“今日之我”的境界。三是只有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今日之我”才能打破、升华“昨日之我”。(2)社会发展、文明赓续。“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是以“我”为中心的一组关系,“昨日”就是过去、历史,“今日”则为当下、现实。考生可以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文明赓续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昨日之我”成长为“今日之我”,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文明赓续。另一方面,今日社会与文明,相比于昨日社会与文明,必然有变化、发展,但是两者紧密联系,不能割裂。优秀的因子必须传承,这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努力。例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古人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宝贵的。然而曾几何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回归”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赓续。这样拓展论域,自然使作文内涵更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