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2)
作者: 北京一考生热点素材
“新农人”回归乡村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跳回农门”。他们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为乡村带来新思维、新理念。他们中,有的是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懂科技会管理的“田创客”,有的是懂市场擅经营的“农业经理人”……比如,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农人纳哥”通过直播带货,把闽宁镇的牛羊肉、八宝茶、水果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富了一方百姓;再比如,固原市原州区的兽医白婳,以精湛医术回馈乡亲、服务乡村,入选2023十大女性新闻人物、2023年度十大巾帼新农人;还有“网红”牧飒、马斯诺,灵武市白土岗乡海子井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萍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都在农村的沃野上,谱写了属于自己的奋斗乐章。
素材解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回归乡村,他们能吃苦、善作为、勇坚持,在广阔的农村闯出了一片天地,为家乡作出了贡献,也为更多年轻人树立了“标杆”。曾经梦想“跳出农门”的他们回流乡村,这群“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在广袤田野上唱响青春之歌。
习作展示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与弟子有过这样的对话:“老师,现在是今日崭新的我站在您面前。”学生说。“不,我看见的还是昨日的你。”哲人答之。这则师生之辩读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这里提出了一对值得思考的概念,即“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在当下的急流中,我们唯有理清此二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自我成长。
如同昨日是今天的前一天,是被替代的前置环节,“昨日之我”代表我们生命中的过去,是我们已经经历过的那些经验或教训,或最初的初心;与之相对,今日之我则是进行时,描绘我们的当下,是不断前进的每一个时刻。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像今天替代昨天那样,让今日之我完全取代昨日之我呢?答案是否定的,既不该,也不能。想要建立新的自我,就必须以过去为依托。
生命是一条蜿蜒向前的长河,它途经的每一处堤岸、每一处矮坡,都在塑造着水流方向,而这水流的力量也决定了河流的走向。在人生方向抉择的关键之时,张昭源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扎根重庆乡镇成为一名村官。有人问起原因,他说儿时跟随父母回老家,县城与大城市的极大反差让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过得好是不够的,要“我们”都过得好才行。可见,无论是幼时亲眼所见,还是书中读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昨日的他种下为民的种子,最终成就了今日“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力量”的他。
有人说“人是一切经历的总和”,要想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跃升,除了依靠外界机遇、旁人力量,更重要的是“昨日之我”——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梳理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从过往的那些人生的储备中,获取现在面对人生未知的底气。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也必须回归昨日之我,才能知来处、寻归处,在发现自我的旅途中行稳致远。
的确,人最终总是要回归自我的。但这种“回归”,不是逃避现实、墨守成规的倒退。如果“昨日之我”落后,就应当打破它,从而建立今日新的自我。在这个计算机每秒能运算几百万亿次的时代,挑战、风险与机遇一样多。若永远保持现状而不求发展,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退步。青年应当鼓起勇气,勇立潮头,做“我主沉浮”的时代领航人,书写新的“今日之我”,而不应在“昨日之我”中苟且。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请正视昨日旧我,塑造今日新我,策马扬鞭自奋蹄!
◆点评
这篇作文在个人成长的论域内立论行文,开头由古希腊哲人与弟子的对话导入,具有哲学意味,发人深思。主体部分重点论证要建立新的“今日之我”必须以“昨日之我”为依托,又强调打破“昨日之我”,建立“今日之我”。文中灵活运用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破立结合,说理较为充分,具有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