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游

时事素材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漫步于一座座博物馆,听它们于静默中诉说沧桑繁华,在方寸间一览千年;亦见证国家的历史,跃动民族的根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聚焦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馆各项业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更好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

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读懂自然

前不久,由权威机构指导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中,自贡恐龙博物馆冲上榜首,展现了独特展陈和生动科普对观众的吸引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承担着引导观众走近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功能,既是公众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认识脊椎动物演进历史,来中国地质博物馆领略岩石矿物的精美奇特,到浙江自然博物院了解珍稀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走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人们便开启了触摸生态万象、感受宇宙神奇的科普之旅。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从人们十分关注的天文、地质、生命演化等现象入手,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有助于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浙江自然博物院与河南博物院合作,遴选出有动物元素的文物藏品,打造“文物动物园”,以自然视角解读人文,提升了展出的吸引力。在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条展示寒武纪生态系统的“海底隧道”,让人们沉浸式感受生命演化的奥秘;在湖北武汉自然博物馆“梦幻长江”厅,观众可乘坐无轨游览车,借助数字技术欣赏长江流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素材解读】

当前,人们的科普需求日益增长。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从增加展览吸引力、提升科普覆盖面以及提高观展趣味性等方面着手。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多措并举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普潜能,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力量,在厚植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地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沟通

过去、现在和未来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为公众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成为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此外,通过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在活动多样、供给充足的背景下,参观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从博物馆的藏品征集保护到价值挖掘,再到公众教育、开放服务、文创产品开发等,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实现馆内藏品与观众的“遇见”与“交流”。

【素材解读】

唯有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才能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更好地前进。

博物馆文创做新文章

2024年5月25日,北京博物馆月“文创周”系列活动启幕。据介绍,去年北京地区各博物馆文创产品营业额超2亿元,首都博物馆的伯矩鬲文创雪糕,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猛犸象咖啡杯,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砚水湖”扩香石套装……市民、游客纷纷把博物馆“藏品”带回家。

曾几何时,博物馆是个相对小众的存在,吸引的要么是“学院派”,要么是“发烧友”,至于文创产品,更是寥寥。但如今,博物馆俨然成了各大城市的热门打卡地,不仅吸引着全年龄段的游客,且盘活了“博物馆+”经济。博物馆文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自发文创研发阶段”,主要对一些文物进行简单复制;二是“自觉文创研发阶段”,文创开始和手机壳等流行用品结合;三是“立体文创阶段”,即开始研究文创产品和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系,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今,众多博物馆正锚定“立体文创”的目标,在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上下功夫,集文化内涵、情绪价值和互动属性于一体,孕育出更多“出圈”产品。

【素材解读】

博物馆,既是知识殿堂,也是流量入口。人们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文化的魅力,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而博物馆以创意表达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满足当代人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助力城市文旅产业发展。

现象盘点

“文博游”与“科技秀”

近年来,每逢假期临近,文博游就会升温。博物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文博项目体验,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展体验,大大增强了博物馆亲和力、吸引力,满足不断提升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使沉睡在展柜里的文物“活”了。“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则极大地提升了观展趣味性和互动性,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游客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与3D打印技术,得到文物的完美复制品,为长期展示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素材解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信息。在科技助力文博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科技手段服务于文物本身的价值展示。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整合当地相关文旅资源,打造具有地方标识的文博游,让科技和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游客带来精彩且值得回味的文化之旅。

“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保护展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数字化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焕发新生,为观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亲历感、沉浸感与参与感。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更好地记录、保存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更精细管理与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再现消失的传统;移动交互和数字传媒可以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和受众触达……生动新颖的展示不但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也成为国际交流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既古老又时尚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比如,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既扼守“紫禁后护”,又精准“号令全城”。经过保护修缮并增设“时间的故事”数字展后,丰富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与古老的券洞巧妙相融,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展示了中国古建筑、阐释了传统时空观,一跃成为北京新“网红”,游人如织。又比如,“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则是通过互联网搭建起现代与过去、国内与国外的桥梁。中希联合策展团队利用数字资源共同完成了一场仿佛真实存在的虚拟展览: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13号展厅中,中国将军俑与希腊士兵俑面对面伫立,东方“华夏衣冠”与西方“人体之美”的文明对话,加深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

【素材解读】

通过数字技术,让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观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壁垒,重新了解和认知过去的文化传统,是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大用数字科技保存和阐释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强公众理解,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创造人类文明的当代新形态、新成果、新动力;加大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和传播的力度,使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瑰宝跨时空呈现,让世界各地的人更直观、更便捷地体验和分享。

【结语】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传承文化血脉,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博物馆里记录古人的“精彩生活”,也藏着今人的“诗和远方”,充满趣味又令人遐想。我们期待,博物馆里那些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能够在新时代重新闪耀、大放异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