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重心境

作者: 刘姝睿

翻开苏轼的诗文,便不难发现“赤壁”是一个避不开的关键词。我在他关于赤壁的诗文中,得以窥见其人生的三重心境。

被贬至黄州后,苏轼登上了赤壁矶之巅,俯瞰浪涛吹雪,览尽如画江山,遥想乱世英雄,一时心头澎湃、豪情万丈,于是挥笔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心头翻涌之浪退去,他蓦然间想到了自己。苏轼论才华不输于当时文坛任何一人,亦有满腔报国之志。虽不能如公瑾那般指挥千军万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他也想扭转北宋国势较弱的局面。然而这般热血被乌台诗案这盆刺骨冰水当头浇下,微小火苗犹存,但前路一片渺茫。此时的他有心报国,壮志难酬,体味到人生之苦,却无力打破困局。

一个月明星稀之夜,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他们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友人吹洞箫和之,箫声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致使苏轼的心境骤然变化。在友人的悲凉箫音中,苏轼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自己生命的短暂与江水的长流不息,让他“托遗响悲风”。试图求解人生意义、跳出痛苦的旋涡的苏轼开解自己:人与万物永久地存在,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从人生无常中解脱出来。天地万物各有其主,而自己所拥者何?且将身心托付于自然,接受改变,享受当下。

三个月后,他独登高处,临江长啸。苏轼游后入睡,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他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也暗示着他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仙鹤入梦,醒后怅然若失,却大有所悟。功名利禄,甚至世间万物,果真有那么重要吗?苏子梦鹤,庄周梦蝶,或许不过大梦一场。自此苏轼眼前一片光明空阔,遍历百态后洒脱登舟,放乎中流,江海寄余生。

从《前赤壁赋》到《后赤壁赋》,苏轼的心境转变了三次,究竟是蹇足后顿悟,还是摇摆中迷茫,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历尽心劫,乃有奇文佳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苏子困心,厥有《赤壁》。圣贤发愤,大都离不开“郁郁而成文”的命运。

【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高三(4)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