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思辨说理,激发探究意识

作者: 张善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提供了充分的思辨空间,让考生结合自己的联想,通过自身的思考和论证去得出结论,思辨说理,探究生活。

往年,不少阅卷老师谈到考场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审题不清、概念不明,涉猎不足、积累太少,论述过程中视野不够开阔、思维单一。其中思维单一、不会辩证说理尤为突出,而这恰恰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的一大方向。

另一个方向则表现出向生活的回归。那种距离考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宏大命题正在淡出命题人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日常贴近、具体可感的生活现象,整体呈现出一种反大道理的倾向。考场作文当然也要贴合材料写作,让道理向生活回归,在理性思辨中呈现生活,在生活现象中阐释道理。

考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会讲道理且将道理说清、讲明才是关键,否则审题再准确、观点再独到,也很难让人接受。思辨说理追求的写作状态是“想清楚,说明白”,就是把道理说得具有合理性和可感性,从而抵达情理融通的境界。要达到此种境界,考生就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或概括出的道理,还原成生活的场景,赋予其直观感受;或者把生活的细节、日常生活的片段融合为抽象概念,赋予其具体意义。为此,考生可以而且应该举个例子、讲个故事、谈点体验、写点镜头——这既是思辨说理的可行做法,也是一种让道理向生活回归的途径。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有机呈现,而议论文写作是训练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有效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具体到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审题时就要认识到任务情境表述中命题人设置的“互联网”背景作为前提的“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思辨关系,由此进一步深入“思考”并贴地气地论证,才能使作文的道理回归生活。比如,考生可以尝试回到如何在“问题和答案”的对应状态里,不被“答案”牵着鼻子走,不被互联网裹挟,不被人工智能挤压,甚至不因“答案”而丧失发问思考和质疑探究的能力与精神;也可积极主动地提问,做“答案”的主人,这才是科技进步之下人类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主体性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突出人的选择与判断,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于创新性思维和探究品质,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

总之,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针对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及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考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