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
作者: 崔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求“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考生要根据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将病句归类,进而梳理和整合语法现象。
1.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分析句子结构,看句子中是否存在两个谓语结构叠加的情况。杂糅主要是前一种结构的头与后一种结构的尾交叉组合在一起。下面是常见的杂糅类型(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因为……的原因(因为……;是……的原因)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成分是……;由……配制而成)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围绕……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以……为中心)
以……为带头(以……为首;由……带头)
以……即可(以……为宜;……即可)
经过……下(经过……;在……下)
有……组成(有……;由……组成)
是出于……决定的(是出于……;是由……决定的)
(2)中途易辙。就是在表达句意时,前一个分句没有说完,而后一个分句又暗换了主语,造成表意混乱。我们可分析句子结构,找出介词结构,看其前后主语、谓语是否缺失;然后看句子中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主语一般位于介词之后;最后看介词“被”是否造成中途易辙。
2.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主要表现为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关联词残缺。成分赘余主要表现为近义重复、虚词多余。
(1)滥用介词(由于、通过、经过、为了、使、当)容易造成主语残缺。如:“经过这次报告,对大家教育很深。”
(2)定语过长,容易丢失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和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6个亿。”(宾语残缺)
(3)同义词连用造成赘余。分析病句时,要注意抓近义词(左右、大约、近、上下等),以及常见易错短语(诉诸于、这其中、见诸于、涉及到、致信给、实属是、非常酷爱、可以堪称、互相厮打、过度酗酒、十分罕见、悬殊很大、凯旋归来、卫冕桂冠、连续蝉联、囊括全部、多年的夙愿、否则不这样、原因是因为、无数莘莘学子、使人民生灵涂炭等)。
(4)虚词“所”、关联词“然而”多余。如:“村南的那片杏树林,早已被人们所砍光了。”
3.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
(1)主谓搭配不当。如:“他的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精神”和“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同学们用心地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注视和倾听”与“报告”不能完全搭配,可删去“注视和”。)
(3)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大批”不能修饰“队伍”,可将“队伍”改为“人才”。)
(4)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他渐渐地爬起来。”(“渐渐”不能修饰“爬”,可将“渐渐”改为“慢慢”。)
(5)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可将补语“淋漓尽致”改为“体无完肤”。)
(6)主宾搭配不当。如:“世界是一个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世界”和“过程”搭配不当。)
(7)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句中前面述及两个方面“成功和失败”,而后面只述及一个方面“正确”,为使前后照应,可将“和失败的”删去。)
(8)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不仅仅”与“而是”搭配不当,“而是”应改为“而且”。)
4.语序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如“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很大一部分只能靠进口来解决。”(“棉花的生产”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如:“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创新创造的热情。”(应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如:“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应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定语的排列应依照以下次序:①表示领属关系的或时间、处所的名词,表示“谁的”;②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③动词、动词性短语,表示“怎么样”;④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什么”。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的排序取决于状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义的需要。多层状语的一般排列次序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先时间后处所;③表范围或频率的副词;④表情态的形容词或动词;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6)虚词位置不当。①关联词位置不当。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②副词位置不当:否定副词“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的位置。如:“我把他不放在眼里。”(应改为“我不把他放在眼里”。)
(7)并列词语、分句位置不当。并列词语要注意轻重、缓急、先后、大小等,分句间也要注意轻重缓急、逻辑关系等。如:“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5.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在句子中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分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句中使用代词有使语言简洁的作用,但由于句子结构成分复杂,往往有多个陈述对象对应一个指示代词或多个指示代词对应一个陈述对象的情况,这就容易出现指代不明的问题。辨析时要关注句中的指示代词,如“这”“这些”“其”“此”等。
(2)歧义。①因“结构不定”造成歧义。如:“本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的故事,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身患重病”的是谁,表意不明。)②因动词的施动方向、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他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批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不明确。)③数量短语修饰两可。如:“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两个”修饰谁,表意不明。)④因停顿不同而造成歧义。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原句可有几种不同的理解。)⑤“和”字造成歧义。如:“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既可指“江苏的整个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也可指“江苏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⑥词义两可造成歧义。有些词本身就有两种以上的词义,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歧义。如“开刀的”,既可指执刀的医生,也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⑦因同音、多音字造成歧义。如:“这个人好说话。”(句中的“好”字,如果读“hào”,句子的意思是这个人喜欢说话;如果读“hǎo”,句子的意思则是这个人的工作容易做,和其谈事情易成功。)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物逻辑,有较大的迷惑性。
(1)概念并列不当。①具有包含(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概念,如果标准混乱,就会出现概念间包含或交叉的错误现象。②并列的词语不全部属于收束语。
(2)否定不当。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①句子中是否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如“禁止”“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止”“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以防”“防止”“劝阻”“阻止”等。②句子是不是否定句或反问句。一般句子中有了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之后,如果句子中再有“不”“没”“没有”“非”等否定副词,或句子有反问语气,就可能造成句子否定失当。
(3)数量误用。①一般来说,句子中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增加”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是否符合事理。“增加”一般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②一些句子常常用“左右”“前后”“上下”“以上”等词表示约数,这时也要特别注意,使用这样的词是否多余。③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4)主客颠倒。指介词介引的对象发生了主客颠倒的现象。①当介词“对”“对于”“面对”引进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时要注意弄清楚到底是谁对谁。②如果“和”在句中不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是表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的介词,“和”前后的成分就不能互换位置。
(5)不合事理。指语句陈述的事情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可的公理。①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符合事实。②句子是否前后对应。③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合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