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就地取材

第二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乡村艺课”青少年创意设计(装置)展的全部作品都是乡村学校的师生从乡村文化资源中取材创作。其中,《绮梦》获得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赞赏。其创作者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腊掌村中心小学的学生。这所学校平时开设特色傣族竹编课程,孩子们运用从民间竹编艺人那里学到的编织技艺,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这件作品。孩子们通过这样的创作,不仅激发了创意,接受了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乡村,学校不仅承担着孩子们的美育任务,还肩负着引领乡村美育的重任。乡村美育应该植根于乡土,不必舍近求远。一味地向城市看齐,不仅会丢掉自身特色,还会带来焦虑。比如,从美术角度看,乡村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绘画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农村地区的一花一草、一村一舍,还有相关节日、民俗,在孩子们的画笔下,都展现出无限的审美意趣。乡村学校的老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学习和传承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编织等,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艺术体验,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在美术课上,不一定非要使用画笔进行创作,树枝、植物叶子、石头、泥巴、麦秸秆、废旧纸箱等都是可以用来创作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创作的作品,虽然“土味”十足,但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孩子们绕过“技术”的门槛,直达艺术表达的本真。

素材解读

秉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既可以确保每个乡村的孩子都有公平地接受美育的机会,又可以让美育浸润乡土,使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智慧,也是一种为了让乡村万千儿童能够公平接受美育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城乡美育方式不同,但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同的美育方式,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为新时代美育事业贡献力量。

适用话题

因地制宜、乡土文化、美育方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