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旻瑶:游老街 赏非遗

作者: 张旻瑶

“非遗节”是一个时新的节日。趁着家乡第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临近,我提前游老街,赏非遗。(紧扣标题,开宗明义,言简意赅,蕴含了全文的写作背景与情感线索。)

“嘀嘀嗒——嘀嘀嗒——”刚到老街,便看见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的场景。乔装的吹鼓手,仿真的花轿,迎亲的车马,围观的人群,仿佛真的把街坊们带回到古代男婚女嫁的时候。有观众议论说:“以前婚嫁庆典均由亲朋好友帮助操办,既温馨,又节俭……”时过境迁,要不是举办“非遗节”,人们早已遗忘了世代相传的民风习俗。(这里借助观众对“以前婚嫁庆典”的评价,表达举办“非遗节”的重要意义。)

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非遗种类繁多。诸如设计古朴的牙舟陶(国家级),载歌载舞的傩戏(国家级),工艺精美的刺绣(省级)……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以点带面,列举陶瓷、戏剧、刺绣等“非遗”种类,修饰语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没有层峦叠嶂的梵净山,只有小作坊的手工技艺;没有绝美壮观的赤水丹霞,只有傩戏那远古祈福的回音。这回音,呼吁我们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情境有利于界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本质区别,化抽象为具象,极具说服力。“呼吁”句衔接上句,表达主张和愿望。)

进入老街深巷,一个非遗小店的老婆婆引起我的注意。苍颜白发,岁月深藏其间。我仿佛感受到耋耄之年的婆婆饱经风霜的历练后的睿智。谁能想到,她居然凭借一台木架布机,几缕五颜六色的丝线,就将十二生肖花丝镶嵌艺术珍品完成,惟妙惟肖。我在惊叹老婆婆手艺精湛的同时,心中还有一丝伤感。她手中的丝线,一头连着现代,另一头却与我们渐行渐远,未来还不知道是否还能看到这布机上的风采。(联想丰富,情感真挚。一方面表达“我”对老婆婆精湛工艺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传达出对“十二生肖花丝镶嵌”工艺濒临失传的担忧。)

小店背后的小楼里,展出的是楼主多年收藏的木雕珍品,上面的图案精雕细琢,可谓鬼斧神工。单说那木盆上八仙过海人物的雕刻吧:爱民的曹国舅、谦逊的韩湘子、善良的何仙姑、乐观的蓝采和等仙风道骨的人物,体态安详,神情自若。如此精湛的工艺,怎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议论抒情与前文的雕琢工艺相衔接,“叹为观止”形容上述工艺达到了极致。最后的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以前的人真聪明!”我由衷地赞叹。

“现代人不聪明吗?”一游客反问。

我语塞。一阿姨解围说:“不是不聪明,是懒!”

一游客坦言:“当今,人们运用人工智能的数字技术,已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具情感化的艺术表现。所以是方向的不同,不是勤与懒的问题。”

大家颔首赞同。

(游客的议论一语中的,“坦言”彰显直率和真诚,“颔首”表达肯定。人物互动传达出对“非遗”传承发展的自信与乐观。)

已到老街路口,我突然感觉到:伟大的民族复兴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渴望创意发展与科学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就是游老街、赏非遗的意义所在!(紧扣“非遗”这一主题的议论抒情式结尾,理中染情,情中悟理,既照应了标题,又升华了主题。)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实验学校】

作文以游踪为线索,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关于“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运用的观点,抒发自己热爱家乡“非遗”的深厚感情。文中结合游客间的互动,巧妙灵活地运用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叙议结合,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克服了事件与概念混淆、议论与叙事脱节等弊病,侧重于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虚实结合,化抽象为具象,给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