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街 赏非遗
作者: 张旻瑶“非遗节”是一个时新的节日。趁着家乡第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临近,我提前游老街,赏非遗,感受到家乡“非遗节”的盛况。(句中的“临近”“提前”与“感受到……盛况”相互冲突。升格的时候注意调整语句的逻辑,且能够总领全文或点明中心。)
“嘀嘀嗒——嘀嘀嗒——”刚到老街,便看见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的场景。乔装的吹鼓手,仿真的花轿,迎亲的车马,围观的人群,仿佛真的把街坊们带回到古代男婚女嫁的时候。有观众议论说:“以前婚嫁庆典均由亲朋好友帮助操办,既温馨,又节俭……”(段末的观众议论与前文叙述衔接,表达群众的观点、态度和立场。如在这里加入个人的评价,更能引发读者共鸣,揭示中心。)
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非遗”种类繁多。诸如牙舟陶、刺绣、傩戏、泥哨、剪纸、盆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所举事物中,“盆景”不属于“非遗”,“盆景技艺”才属于“非遗”。建议分类选择几个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介绍。)没有层峦叠嶂的梵净山,只有小作坊的手工技艺;没有气势恢宏的南腔北调,只有傩戏远古祈福的回音,呼吁我们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运用了对比。第二分句可以仿照第一分句进行修改,并将“呼吁”部分单独成句。这样语句逻辑才通顺,整体意境表达也会更好。)
进入老街深巷,一个非遗小店的老婆婆引起我的注意。苍颜白发,岁月深藏其间。我仿佛感受到耋耄之年的婆婆饱经风霜的历练。(“感受”与“历练”搭配不当。)谁能想到,她居然凭借一台木架布机,几缕五颜六色的丝线,就将十二生肖花丝镶嵌艺术珍品完成,惟妙惟肖。我在惊叹婆婆手艺精湛的同时,心中仿佛还有一丝伤感……(抒情与叙述密不可分,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一丝伤感”的含义是什么?不妨说出来。)
小店背后的小楼里,展出的是楼主多年收藏的木雕珍品,上面的图案精雕细琢,美轮美奂(用词不当)。单说木盆上所刻八仙过海的人物吧!爱民的曹国舅、谦逊的韩湘子、善良的何仙姑、乐观的蓝采和等,仙风道骨,神态自若。其人物精神令人敬仰。(此处的议论抒情与前文描写的雕琢工艺脱节,有牛头不对马嘴之嫌。建议将议论与叙述中木盆上的雕琢工艺相衔接。)
“以前的人真聪明!”我由衷地赞叹。
“现代人不聪明吗?”一游客反问。
我语塞,一阿姨解围说:“不是不聪明,是懒!”
不错,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仿佛已代替一切!但现代技术也许能复制非遗的工艺流程,却不能复制手工的温度与灵动;人工智能复制非遗工艺可能更快速、更高效,却少了几分历史的古香古色,少了几许心灵碰撞的情感交流。(在记叙文中,像这样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的说理,有喧宾夺主、文体不分之嫌。建议想象设计某种情境,将其观点融会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当中。)
已到老街路口,我突然感觉到:伟大的民族复兴过程中,我们渴望保护物质财富,但更渴望保护精神财富。我想,这就是游老街、赏非遗的意义所在。(结尾的“渴望”与前文所述“非遗”的概念不符,“保护物质财富”有节外生枝、偷换概念之嫌。建议这里的议论抒情与前文“非遗”的概念相统一。)
这篇作文以游踪为线索,表达了自己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观点,抒发自己热爱家乡“非遗”的深厚感情。但作为记叙性文体,作者在运用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时,条理性和逻辑性出现偏差,将叙述内容与概念混淆、议论与叙事脱节。在升格时,要做到记叙为主,情理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