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

前段时间,一张浙江杭州城市麦田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落日余晖,金色麦田,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现代化高楼林立,高铁飞驰而过。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看到风吹麦浪,令不少人心生艳羡。一位网友留言说:“城市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同一个画面出现,幸福感有了具象的表现。”

云南红河,千年开垦而成的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河谷”良性循环,生生不息;浙江青田,鱼依稻而鲜,稻依鱼而香,稻鱼共生的传统生产方式焕发新的生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的生产生活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活态传承的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中华大地,呈现着先民智慧,焕发出勃勃生机。

浙江湖州,年积温较低,冬季农作物容易受冻害。农业专家叶明儿,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现代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具智慧和效率,传统农耕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充分结合,现代农业就有了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支撑又有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将越走越宽。

素材解读

如何激活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让其融入现代,是文化课题,也是时代考题。在“赞天地之化育”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得时之和,适地之宜”中体会顺天应时的智慧,传承“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的节用理念,弘扬耕读传家、敦亲睦族的家风家训……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能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让人们的精神家园更丰盈。

适用话题

文化遗产、现代化、强国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