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竞技水平 促进全民健身

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指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希望大家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带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

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扎实马步”;同时,不断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能力,为彰显新时代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蓄力出拳”。

“对手亦是队友”

巴黎奥运期间,全红婵、陈芋汐在女子单人10米台上交锋不断,互有胜负,她们既是最好的搭档,也是彼此最强的对手。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手,体现认知水平,也会影响竞争结果。陈芋汐曾评价,与全红婵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这样可以互相进步,自己水平才会提高。只有一个人,很可能只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全红婵也不吝对这位对手、队友的夸奖。强者包容竞争,不在存量中内耗,而在增量中成长,在竞争中遇强则强,最终相互促进发展。二人场下共同进步、场上互为依靠,创造包揽金银、双星闪耀的佳话,正是在竞争中共赢的有力例证。

好的对手,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半决赛上,中国选手孙颖莎赛后第一时间关切地问候日本选手早田希娜左手的伤势,网坛巨星焦科维奇和纳达尔赛后紧紧拥抱、相互致意,温情画面让人动容。对许多运动员而言,对手往往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他们深知伟大的对手成就伟大的自己。

【素材解读】

看似是在与对手竞争,其实是在对手的鞭策下和以前的自己竞争。鼓励人们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超越自我,永远保持蓬勃的朝气,正是奥运精神的真谛。就像史铁生说的,“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击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拼搏在赛场的老将

马龙,身为国乒的钢铁脊梁,被亲切地称为永远可以信任的龙队。36岁的他,在大多数运动员选择退役的年龄,依然身披国家队战袍,扛起国乒男团夺金的使命。即便已经过了打球的黄金年龄,赛场上的马龙也从未显得吃力,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依然能够镇定自若,扣杀、反手拧拉、反撕等技术难度高的动作在他的拍下行云流水,给观众带来绝佳的视觉盛宴。“宝剑锋从磨砺出”,在马龙的职业生涯中,30个世界冠军,5个奥运冠军,无数荣誉加身,却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马龙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只要心中有梦,年龄不过是个数字。

巩立姣,用五届奥运会参赛经历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十六载奥运生涯,比一些小将的年龄还要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初次亮相,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强势夺冠,实现中国田赛奥运零的突破第一金,再到巴黎奥运会挑战卫冕,她用青春践行“更强”的奥运格言。在被问到何时退役时,巩立姣回答:“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练,练到我练不动为止。”巩立姣的五届奥运,是对梦想和坚持的最好诠释。她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突破年龄,敢打敢拼。

【素材解读】

巴黎奥运会上,那些打破年龄界限,拼搏在赛场的老将,成为一道不朽的风景。如果说小将是“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后生可畏,那么,这些老将便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而弥坚。

“拼到最后一刻”

2024年8月3日,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球场,年仅21岁的郑钦文为中国网球赢得历史性的奥运金牌,也成为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赛后,郑钦文表示:“我一直都会拼到最后一刻,这是我没有站上场前就确定的信念!”

“拼到最后一刻”的信念,在体育赛事中体现得尤为典型。比如,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中,樊振东开局不利,频频落后,随后却上演“惊天大逆转”,最终战胜对手。这一过程让不少观众紧张到一度关掉直播不敢观赛。“我要战斗到最后一个球,要去把比赛赢下”——樊振东做到了。又如,羽毛球混双冠军,“雅思”组合成员之一的郑思维,在夺冠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是来比赛的,是来拼命的。”

【素材解读】

这种拼搏到底的体育精神,不光体现在奥运赛场上,其实也涌动在平凡生活中。现实生活犹如体育竞技,胜负跌宕、悲喜交加是常事。运动员们在赛场遭遇各种挫折,正如普通人在追求美好人生的过程中遇到失意、孤独、疾病之苦。而人们不惧生活中的困难勇毅前行,又恰似运动员在竞技场上顽强拼搏、挑战自我极限。超越自我,是体育健儿的不懈追求,也是竞技体育的独特魅力。

【结语】

在不同的领域,平凡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奥林匹克精神启示我们,能否走向人生的领奖台,站上属于自己的巅峰,关键就看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作出何种选择,敢不敢接受挑战并为之不懈努力。期待更多人在体育赛事中收获自我超越的勇气和信心,去追求、去拼搏、去前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