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高考作文亮点,有效提升写作素养
作者: 姜有荣文章有法,但文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大考生只要有策略地提升写作素养,按步骤扎实开展作文训练,就一定能写出出彩的高考作文。
一、立意:高扬核心价值
广大考生要能够深明当代青年在强国复兴中的使命、责任,自觉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将自己的前途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立意时高扬核心价值,成就优秀作文。2024年高考拔尖之作就大多是“以我手写我心”之作,紧扣时代脉搏,高扬核心价值。如:
求索于未知,难免一路荆棘,但也正因如此,终点的繁花才更加迷人。从进军南极的前赴后继,到探索地心的屡败屡战;从“蛟龙深潜”的艰苦奋斗,到“嫦娥探月”的迎难而上——真理的分娩往往伴随着阵痛,而未知与已知之间,正是不惧泥泞的双脚踏出了通衢,正是不畏艰险的双手构筑起了桥梁。与其视途中坎坷为重重阻力,不如视其为对勇者的淬炼,那是自限于舒适圈的人所不曾领略的胜景。
——重庆一考生《求索寰宇,奔赴群星》
考生列举了我国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旨在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激励青年迎难而上,接续奋斗,探索未知路,建功新时代,谱写出“强国有我,未来我来”的青春华章。
二、见解:焕发夺目新意
有些考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因而能够从众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其见解自然焕发出夺目的新意。如:
更进一步而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如果花朵只有一种颜色,春天将不再绚丽多彩;如果乐曲只有一种音调,世界的乐章将变得单调乏味。事物无论认可度高低,都有其独特风格与存在意义,也正是有这些差异,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反观当下,对于高认可度的事物,人们往往会过度推崇,甚至奉为圭臬;反之则采取嗤之以鼻的态度,漠视乃至鄙弃。我们应当给予违背“认可度”的“差异性”一些尊重,以谦卑之心去认识、了解事物,而不是一味用认可度区分高下,划分三六九等,将自身的傲慢置于事物的本相之上。
——上海一考生《于认可度中着一冷眼》
考生反弹琵琶,对仅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行为本身展开反思,指出事物间的差异性形成了世界的丰富性,不可用认可度将事物划分成三六九等。其见其识,不拾人牙慧,让人耳目一新。
三、构思:闪烁创新之光
有些考生手持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功力,对文题有精准的理解、缜密的思考,而且有如云的才气,其思想内容还有创新性表达,形神俱妙、领异标新,“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让人击节。如:
我们被未知之境深深吸引,身怀信念,收拾行囊,踏上了探索之路。对此,我有三问。
出发之问: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未知之境?
史铁生曾言:“它有无限的未知,我有无限的知欲;它有无限的阻障,我有无限跨越阻障的向往。”探索未知之境,是蓬勃的生命力对不断前行的必然需求,它推动着个体不懈求索的命运齿轮。每个人对未知之境的不断探索,一步一步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行路之问:我们怎样才能稳步探索未知之境?
《百年孤独》中说:“没关系,最要紧的是不要迷失方向。”是啊,只要敢想——找对了路,又敢做——迈出了第一步,探索未知似乎就不再那么困难。屠呦呦、加来道雄正因为敢想前人所不敢想,敢做前人所不敢做,才走到了前人不曾走到的未知秘境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亦需要“敢想”和“敢做”两个助力,方能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结果之问:我们探索未知之境能收获什么?
或许有人会问:“探索未知之境有什么好处呢?待在舒适区不好吗?”我会回答:“待在舒适区固然轻松,但会失去生命的趣味。”探索未知之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丰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奖励。它充盈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有了向更远、更深处探索的不竭动力。
——广西一考生《探未知我有三问,赴山河吾辈同行》
这位考生艺高人胆大,仿教材中苏轼《赤壁赋》“主客问答”笔法,连发“为什么”“怎么做”“收获什么”这“三问”架构全文,既敦促自己将“探索未知”之理想深想透——“推动进步(原因)”“敢想敢做(路径)”“精神动力(结果)”,又使议论逐层深入地展开,牢牢吸引住了阅卷者的目光,可谓一箭三雕,四两拨千斤。
四、思维:彰显高阶品质
有些考生能够摆脱简单、幼稚、浅显的线性思维和“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思维模式,而用“对立统一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展开多维度的思辨,彰显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
①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知识圆圈”理论。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我们画的圆圈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虽然越来越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圆圈之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创造工具,追求答案,继续求索,享受思考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发现圆圈之外的无垠,岂不快哉?
——广东一考生《圆圈之外》
②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人类的问题并不会减少,而是向纵深转型,向复杂转化。人类为什么会产生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好奇心。人类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境的,浅显问题的解决,更容易引发人类进一步的思考,激发其探索世界更深层次问题的好奇心,从而提出更具挑战性的深刻问题。
——河南一考生《提问不息,深思不止》
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联手,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答。我们一遍一遍地走着省时省力的捷径,殊不知,我们也在一步一步地丧失攻克问题的关键能力——深度思考。我们只懂得疯狂抓取圆内事物,却从不通过思考来扩大圆的面积,更不能以更大的边界拥抱更多未知的问题。
——江苏一考生《芝诺的圆》
同论一个热点话题,三篇作文的思辨维度各异:例①从问题的“多与少”展开,科技应用可拓展认知边界,圈内问题解决越多,圈外新生问题就越多;例②从问题的“浅与深”展开,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的天性——好奇心,浅显问题的解决助推着人类向深刻问题探寻;例③从问题的“得与失”展开,科技应用给人带来的既有解决问题的便利,也有丧失思考的危险。可谓见仁见智,鞭辟入里。
五、论证:建构说理模型
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可以借鉴框架结构理论,建构起“列出观点+事理阐发+举例论述”的说理模型,先讲清事理,浇筑框架,再佐以事实,砌上砖块,这样说理理直气壮、逻辑性强。如:
国与国之间的坦诚交流是维系“地球村”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基石。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春风般温暖人心,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恰似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而坦诚相待,便是这交流中的清泉,滋润着各国人民的心田,为共赢之花的绽放提供养分。中国作为这一理念的首倡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共舞。比如向非洲兄弟伸出援手,不仅让绿色的希望之稻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更在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同时,加深改革、扩大开放,热情拥抱世界各国友人,坦诚展开对话交流,编织起合作共赢的锦绣画卷。
——宁夏一考生《以坦诚心墨,绘交流画卷》
这位考生先以“春风”“清泉”为喻,将“坦诚交流→润心暖心→实现共赢”之理讲清说透,在“理”上让人“信服”;再举中国“改革开放,外输内引”的实例加以佐证,在“事”上让人“佩服”。“理”“事”深度关联的建构极大地增强了作文的说服力。
2024年高考优秀作文显示出考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质兼美,值得大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