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和书面语在语体用词和造句上的差别
作者: 张善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两种语言变体。二者的区别在于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中;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书面写作和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
1.区别。(1)语法结构不同:口语语法随意,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语法严格,用词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2)载体不同: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3)表达场合与表达方式不同: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可以根据音量、重音、语速等音质来传达不同的信息,同时,说话者还可以借助表情和手势等方式来对语言进行补充。口语表达通常较为灵活,同时伴随有省略、重复、停顿等特征。书面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依赖于手势、音质等副语言,因此独立性会更高。同时,由于作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构思修改,书面语会更加准确、严密和完整。(4)词汇特征不同:口语和书面语最大的区别在词汇的选择上。口语经常使用非正式用词或者带有明显口语色彩的词语,而书面语中用词则更加正式。
2.表达效果。(1)口语通常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与书面语相比,口语更加自然流畅,表达起来更加直接简洁。但是,语音、语调、语速、语气和用词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口语表达效果的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在口语交流中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适当掌握语速、语气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词和语法结构,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书面语是指我们在正式场合用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语言形式。与口语相比,书面语更加规范、严谨,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构思和修改。书面语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因此,我们需要在书面语表达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以增强表达效果。
3.特点和关系。(1)特点:口语是人们口头上运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但不能久远流传。为了打破其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创造出文字来记录语言,从而出现了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易于反复琢磨、加工,使之周密、严谨,因而与口语有不同的风格。二者在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不同。口语通常是短句,条理性不强,多用于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多拟声词、拟态词。书面语要求有很强的条理性和清晰的脉络,而且常常会出现比较长的句子,多用描写、说明、阐述。(2)关系: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恢复疲劳”说法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对“恢复”含义和使用方法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恢复”的释义是使变成原来的样子。那么“恢复疲劳”就是“变成原来疲劳的样子”,从这个角度理解,“恢复疲劳”的说法确实不合逻辑;但是,如果把“恢复”理解成“使动用法”,“恢复疲劳”就是“使疲劳的状态变成原来不疲劳的状态”。再看语境,“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知“恢复疲劳”在这里并不是说让疲劳重新出现,而是强调通过睡眠等方式使疲劳的状态得到缓解和消除,恢复到不疲劳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理解“恢复疲劳”,这个说法就可以使用。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示例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
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2题,让考生谈谈对“恢复疲劳”一语使用的看法,题中的“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正反映了“恢复疲劳”在语体用法上的分歧。“可以使用”是因为生活中大家都这么说,“不合逻辑”是从语法的角度看语意自相矛盾。对于这道开放性试题,理论上不管考生回答哪种看法(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分析有据,都不会被判答错。
“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对“恢复”的词语含义和使用方法的理解。“疲劳”原指因长时间工作、学习或活动而导致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疲惫状态。若按照字面理解,“恢复疲劳”就是“变成原来疲劳的样子”,于情于理显然是讲不通的,的确不合逻辑。而事实是,人们在使用“恢复疲劳”这一说法时,通常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休息、睡眠等方式使身体或精神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里,“恢复疲劳”并不是说让疲劳重新出现,而是强调通过睡眠等方式使疲劳的状态得到缓解和消除,恢复到不疲劳的状态。虽然疲劳不是一种“东西”或“物品”,而是一种身心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或睡眠来消除或减轻,因此使用“恢复疲劳”这一表述是符合逻辑的,当然可以使用。“恢复”的另一释义是“使变成原样”,这属于语法中的使动用法,“恢复疲劳”即“使疲劳的状态变成原来不疲劳的状态”。语境说“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知“恢复疲劳”在这里表达的正是此意,并不是说让疲劳重新出现。
其实这类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语言专家学者们便有过争论,像吕叔湘、何伟渔、孙玉巧、陈必祥、沈家煊等老一辈语言学者,就“打扫卫生、恢复疲劳”等是否符合思维逻辑和语法规范的问题都有过自己的论述,大致归纳一下他们的主要观点,不下十种:约定俗成说,省略介词说,独立个案说,目的关系说,使动用法说,认知意象说,动补关系说,动宾关系说,特定语境说,为动用法说等。
其实语言运用是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凡是符合习惯说法,表意指向明确无误,即使字面看来不合逻辑,也应予以承认。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杂谈》里说得好:“通不通是个约定俗成问题,多数人这样说,就算是通。”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不少自相矛盾的说法,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使用着,其中不少还成了社会流行语,就是此论最好的例证。比如较早的“老小孩”“熟悉的陌生人”“活死人”,还有网络流行语言“特种兵式旅游”以及“链接式友谊”“无声的音乐”“我的沉默震耳欲聋”等流行表达,可谓现代汉语新现象。
今天看来,这些不仅不算问题,还启发我们发现了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灵活的表意功能——字面意看似矛盾,好像不符合逻辑;但在语义功能上并非如此。从文学或文字的表达功能,以及口语交流的实践来看,这类看似不合逻辑的说法,不一定是错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年初,“质疑××,理解××,成为××”造句格式广泛流行,“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质疑班主任,理解班主任,成为班主任”“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等,纷纷出现在网络上。
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人们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人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有什么体验、感悟与思考?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所供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话引出话题,指出现象由特殊到普遍,第二段话指出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是人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表及里,揭示了其深层意蕴。文题引导考生作如下思考:
1.可以想想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有没有类似“质疑××,理解××,成为××”的切身体验,谈一谈对亲人、老师、朋友、时代楷模、历史名人、经典形象等的认知变化过程与思考。
2.可以由个人层面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层面,展现自身的视野、胸襟与格局,如谈“斗系青年”“佛系青年”等。
3.可以从更高层面去揭示这种变化的成因,思辨这种现象是意味着人的成长、成熟还是投降、驯服,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无奈,其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等。
写作时,可以就“质疑、理解、成为”所体现的逻辑思路进行思考,如:首先论述“质疑”与“理解”的关系,强调“质疑”的基础作用;然后论述“理解”和“成为”的关系,分析“理解”的影响;最后综合三者论述,阐释我们应“成为”怎样的人。当然,也可反其道而行之,抓住“成为”的被动这一点,说明我们在“理解”后也可以选择“不成为”,而这可以是出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若是写记叙文,可以考虑从“质疑、理解、成为”积极的方面入手,叙述有关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或者人生阅历的增长,让我们变得丰厚、成熟的历程。
参考立意:在好奇中质疑,在蜕变中理解,在选择中成为;质疑后的理解更深刻,理解后的成为更成熟;质疑理解是成长,选择成为是成熟;以质疑为先,以理解为翼,方能“成为”;“质疑、理解、成为”里的无奈与坚守;质疑、理解与不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