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成长三境界,勇毅前行向未来

作者: 一考生

我们对曾经“质疑”的人,忽然间多了一些“理解”,并且最终希望“成为”那个人。这是不是意味着不亲自到某个阶段,不真实经历某个场景,我们就会永远站在自以为是的角度,去质疑、否定和批判?正所谓“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我认为,“质疑、理解、成为”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是历经千帆后逐梦未来的动力。

“疑者,觉悟之机也。”人贵有疑,疑则多思,“质疑”是“理解”的起点。

我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种反应,那就是质疑。质疑有两种,一种是盲目地否定,另一种是合理地质疑。合理质疑令人敏锐,促人思考,也使人逐步尝试理解并认同。前一种质疑就如同人们对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的质疑。然而,电影上映后人们开始理解认同他的拍摄理念,并对他大加赞誉。后一种如张弥曼质疑导师,经过研究后确定杨氏鱼没有内鼻孔。质疑绝非坏事,质疑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是理解的起点。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理解”消弭质疑,给“成为”扫除障碍。《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道:“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君不见,梵高生前的画被当时的艺术鉴赏家们弃如敝屣。但他的艺术创作在他死后100年里逐步被人所了解,就是因为人们理解了他极致的人生和绚丽的艺术。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因为走进他的故事拉近了与他的距离。相互理解,能消除质疑,也为“成为”打开了一条坦途。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如今“质疑、理解、成为”正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专属“标签”。人生就像一部不断成长的大作,每个阶段都饱含着“质疑、理解、成为”的经历。在新时代中国梦的感召下,时代青年应打破质疑,相信光,追逐光,并努力成为光、散发光。无论是袁隆平、钟南山等这些我们熟知的民族脊梁,还是高凤林、艾爱国等大国工匠,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抒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他们就是我们要努力追赶的那一道道“光”。我们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行力量,既要仰望星空、胸怀理想,更要踏实干事、勤奋努力。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追光而行”,并最终汇聚成星河。

借鉴成长三境界,勇毅前行向未来。“质疑、理解、成为”本质上与古人所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眼界、格局、心态的改变会带来认知的转变。面对当今多元文化社会,我们应保持怀疑,理智思考,尊重包容,正视自我,在“质疑、理解、成为”的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点评

作文标题用对偶句表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质疑’是‘理解’的起点”,分论点二“‘理解’消弭质疑,给‘成为’扫除障碍”,分论点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论述层次清晰。结尾联系自我,再次点题,突出了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