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

作者: 李广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都很好。但我又有一个奇怪念头: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我现在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不如平原坦坦荡荡;住在山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似乎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的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喜欢一拳石啊。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就如爱惜他们的金钱。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滋润,一旦大雨滂沱,更要乐得发狂。他们在深仅没膝的池塘里游水,他们在小小的水沟里放草船,他们从流水的车辙想象大河,又从稍稍宽大的水潦想象海洋。远山人带来小小的光滑石卵,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说那是从什么山里采来的,为几千万年的山水所冲洗,于是变得这么滑,这么圆,又这么好看。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们便望着那云彩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先生,你几时到我们那块平原上去看看呢:树木、村落,树木、村落,无边平野,尚有我们的祖先永息之荒冢累累。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他们就已领受了这份寂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菜蔬,各色花草,一切谷类。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花草、菜蔬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那是梦想,也是梦忆,他们仿佛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里并不广漠,然而住在这平原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限。我们的祖先住在这里,与一个孤儿被舍弃在荒岛上无异。我们的祖先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天地。平原的人们用铣,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凿成了一道大川流。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你还必须知道,那时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既已有了河流,然而我们的祖先仍是觉得不够满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村东,我们的祖先又在村西起始第二件工程。他们用大车,用担子,用篮子,用布袋,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又把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曰北海。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高的土山,我们的祖先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提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自鱼鳖蕃殖(也作繁殖),萍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唉唉,说起来令人悲哀呢,我虽不曾像你的山水文章那样故作夸饰——因为平原的子孙谁都得承认这些事实,而且也乐意提起这些光荣——然而我却是对你说了一个大谎,因为这是一页历史,一个故事,这故事是永远写在平原之子的记忆里的。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依然如初。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也仍是那么平平无奇。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使后人相信呢。我忆起孩提之时,我跟随老祖父到我们的村西,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尘的一块岩石说:“这就是老祖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低下的地方,指点说: “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东也有一条低下的去处,当然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选自《圈外:李广田代表作》,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生”写的山水文章“近于夸饰”,是因为他夸大了笔下山水的美丽,相比之下,自己故乡平原的风景更加动人。

B.平原的远祖来到平原后“领受了这份寂寞”,意思是他们虽然感受到了平原的荒凉,但是也欣然适应和接受了这里的环境。

C.作者讲完远祖曾经开山辟水后,又承认“说了一个大谎”,是说祖先创造的山水是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只残存了一点可能的痕迹。

D.作者幼年时凭借故乡的石头和低地梦想远方,凸显出作者对远方高山长水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故乡无山无水的厌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行文上颇具巧思,将平原的现实和历史交错书写,使得文章思路曲折有致,摇曳多姿,与本文委婉流动的情感表达相适应。

B.也许文中的“先生”并不确有其人,但以此带来的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增强了文章的抒情特质。

C.本文有娓语闲谈式的生活化语言,也有典雅整饬的文学化语言,整体语言风格素朴恬淡,富含诗意,展现了作者自然醇厚的艺术追求。

D.作者描绘故乡山水的方式,与那些“夸饰”的文章不同。他以真诚的姿态展示了故乡的悲欢喜忧,赋予文章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3.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画横线处谈到“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从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是否做到了“诉说平原人的悲哀”?请结合全文说明你的理由。

答:

4.文章第二段写平原的子孙,多用“他们”;第四、五段写平原的祖先,则多带“我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