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清通”,后求“工巧”

作者: 王学华

推敲、锤炼语言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更精准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推敲、锤炼语言应该先求“清通”,后求“工巧”。所谓的“清”,就是文字简洁,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去掉,不用自己不懂的字词,不生造词语。所谓的“通”,就是文从字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行文合理连贯,前后照应。 做到“清”与“通”是作文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不少考生爱堆砌辞藻,滥用修辞,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其实,文章的美并不在于用了多少修饰语,有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看它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合理。我们在作文时应先求“清通”,使作文文从字顺,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达到“工巧”。

一、清通

语言表达如何做到“清”与“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句子要简洁完整。考生在作文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多用些短句,不要有病句,要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地说清楚一个意思。

2.注意句子的前后搭配,防止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用词时要注意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字词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3.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看它表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平时说话的习惯,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不要掉书袋,也不可过于口语化。

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清句读。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运用的格式,特别是每行开头的第一格不能用句号、逗号、顿号等标点,省略号、破折号等应占两格,这些虽然是很细微的点,也不可忽视。

二、工巧

如何锤炼语言达到“工”与“巧”呢?以下几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准确贴切。要做到用词准确贴切,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注意分辨语言在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中,有人报告斯大林说:“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一词之差,有力地表现出斯大林对于胜利的自豪感,揭露了英军的狼狈相。

2.简练精当。语言简练精当,就是没有多余的语句,用最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古人所谈的“文贵简”“文约而事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言简意赅”。

3.生动形象。生动形象是指所用语言不死板、不平淡,活泼、新颖,给人印象鲜明、生动。比如鲁迅《故乡》中“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普通的“飞”字,写出了儿童的欢快。除了巧妙地活用词语外,考生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4.变换句式。恰当地选用句式,能为我们的语言增色不少。句式的“工巧”常常表现为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语序的变化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张弛有度。(1)长短句、整散句的变换。长句,字数多,形体长,结构复杂,可以收到严密周到、精密细致的效果,又给人气势畅达、跌宕摇曳的感受。短句,字数少,形体短,结构简单,既便于表达,又便于理解,简洁有力,生动活泼。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不仅可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作文的表达效果和内容特点协调一致。整句,是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的句子。散句是相对于整句而言的,它不讲究齐整和对称,长短自由,结构多样,更富有灵活性,也更适于表达复杂的内容。整散句结合,在表达上会起到明显的调节节奏的作用。整中有散,散句使语气有舒缓之处,也使作文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2)语序的变化。语序的安排不光是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表达效果准确和优化。首先,语序的变化关系到表意的不同,如“他这个人不怕辣”“他这个人辣不怕”“他这个人怕不辣”这三个句子,就因语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意思。其次,语序的调整还能起到明显的强调作用。

5.善用修辞。修辞手法是修饰语言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作文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上一篇: 山水
下一篇: 手持科技利刃 志破世上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