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美学
话题导入
中国美学认为,“美”在意象。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就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而这个意象世界,就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在中国美学里,我们的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请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中国美学的认识。
佳作展示一
以天地为师
◎陈玉洁
起手处有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间是一湾瘦水,对岸有粗笔勾勒出的淡淡山影。这是藏于台北故宫的《容膝斋图》所绘的景象。这样一幅寂静的山水画,画家用自然的笔墨将天地一角描绘出来,观者也好像被放入山水之间,感受万物虽静犹动的潜在活力。
中国艺术中万物的“美”,并非千篇一律的美,而往往去除标签,以天地为师,精彩纷呈。关于“美”,这其实是天地给我们上的一节宏伟的课程,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颤动、精神上的丰盈。
万物生于天地之间,汲取自然的灵气,我们只有以天地为师,方能把握山川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体悟到真正的美。明朝董其昌说:“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万卷书,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画家只有亲身走过天地间,赏过山水,才能画出自然真正的美。
以天地为师也注定画家要与俗世生活有一定距离,天地虽大,但若真想创作出“美”,甚至是欣赏“美”,是容不下尔虞我诈的。人处于俗世当中,会受到捆绑与束缚,但自然天地始终恣意潇洒。因此,我们想要活出自己的天地,感受所谓的“美”,就要向自然天地学习。
以天地为师,并不是简单地把自然山水搬入自己的作品中,而是将山水的恣意洒脱化作墨和彩泼洒在画卷上。因此以天地为师,必须从物境挣脱,到达意境,进而看清美的本质。美丑与否并不由物的外表决定,而是由人的心境决定,只要呈现出真正的生命本真,就可以成为被人追逐的“美”。
或许有人认为,以天地为师终有一个限度,无法超越现实之境。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山水景色。对此,一方面,我们要遵循现实自然中的度,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一切违背生命意愿的作品皆不可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超越现实天地,触摸精神世界。作家朱良志评价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光有功夫难成大器,必佐之以悟力。而且与功夫相比,人的内在悟力更为重要,艺术创造必须超越功夫。由此可见,我们要以天地为师,更要以天地为友,脱去匠气与浮躁,用心聆听天地的诉说。
从《容膝斋图》到《渔庄秋霁图》,真正物我相结合的山水画无不以天地为师,泼墨山水,寄情山水。“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天地没有尽头,而在这段欣赏美的过程中,人的成长也没有尽头。
佳作展示二
人间有味是清欢
◎段若彤
苏轼于《浣溪沙》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是有味的,有平淡真实的欢愉之味。它让我们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宠辱不惊的心态,在历经波折之后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在人生迟暮时能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人生没有彩排,时时刻刻都是现场直播,我们应以心灵为寄,在最热闹之时看到散场后的冷清,在最荒凉之处品味生命本真的清欢味道。然而揆诸当下,人性冷漠、价值混乱、审美疲劳等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平淡与真实,而是金钱、名声、地位。有些人为炒作不惜将自己卷入“审丑”的狂欢,将快乐寄托于他人的生活,一味地取悦他人,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义。这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好在,仍有愿在快餐式生活中慢火精煮的人……
从崔白的《双喜图》到八大山人的《小鸟戏莲图》,我渐渐明白了苏轼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真正含义:抛却喧嚣,追随平淡与真实,追求有味的人生,将平淡的生活熬成一首首诗。一幅作品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时代的巨大身影下,站立着的是创作者本真的生命。且看苏东坡傲然脱俗、豁达自然,羽化而登仙;且叹八大山人蔑视权贵、自在逍遥,终成《墨葡萄图》。他们抛却凡尘喧嚣与世俗纷扰,留下平淡与自然。
抛却喧嚣与纷扰,艺术作品便显示出奇特神韵。比如八大山人,他的诗浪漫飘举,他的画随兴而来,“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一湾瘦水,几棵疏松,不甚黯淡,寂寥自在。朱良志曾感叹八大山人笔墨精纯,思理深邃,尤其是他关心真正的生命,堪称一个先天先地的人。而去除所有繁复的技巧与形式,以做减法的姿态来呈现艺术作品最复杂的真实,“师法自然”,成就了清代傅山笔下丑陋、古怪却自在的墨梅,成就了陈洪绶笔下多而不烦、粉而不艳的繁花。这是自然而然的美,是平淡内涵的美。正是这种美,赋予了作品不仅仅是形式、颜色上的意义,更赋予了它丰富的精神内涵。
让我们于平淡的生活中体味“有味”,行走在寻找“清欢”的路上。
佳作展示三
不动声息地绽放
◎谢 铭
朱良志在《真水无香》中记载了半首咏梅诗:“以月照之偏自瘦,无人知处忽然香。”孤独而清雅,如同书中所言,“中国艺术的梅花,在清冷的世界中,不动声息地绽放。”
从这一株梅花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所追求的美,是一种顺其自然而又不敛个性的态度。如同梅花一样,不被人工雕琢,又不被自然所形役;虽不动声息,但依旧能一展芳华。“不动声息地绽放”,不啻为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美学所追求的顺天之道、规避雕琢之野趣是一种求怪、求异的病态美学。如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商贸团的一位叫莱纳德的学者在广州见到中国盆景时所说,这“是一种病态的、不健康的形式”。他认为只有服从人工秩序、极展人间奢华的法国美学才能称之为美。
诚然,经典的洛可可式法国美学给人以绚丽色彩、富丽堂皇的直观享受,但这样的直观享受并不是中国美学所提倡的美,而是一种“快感”。如同朱光潜在《希腊女神的雕像与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中所说“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所谓快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美应当是一种停留在时间之外,取法自然、真水无香的一种永恒的心灵震颤,而不是弗洛伊德“快感原则”所强调的那种在短时间内刺激敏感神经、激起物欲的享乐主义。
因而,中国式顺应自然又不乏张扬个性的审美,才应当是衡量美的标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对于一件依照中国美学的原则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我们在第一次欣赏时大概率会认为它是一件普通的家常物什,并不会有感官上的刺激与情感上的兴奋;而当时隔几天再次赏玩时,就会发现这件艺术品有着不同于现实物件的精巧之处:可能是翻着白眼桀骜不驯的鸬鹚,也可能是绽放与凋零共存的杏花……在描摹自然时,艺术家通过对小部分现实的改造,传递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平和低调、抚慰人心的中国美学彰显出美的本质——“不动声息地绽放”,而这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欣赏美、创造美的准则。
顺应自然而不乏个性的中国美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原则与处世态度。从中国人的书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朴素低调、温良坚毅的民族性格。如赵国经、任美芳所绘的《李清照小像》,画中云髫垂缕、素钗珠环的千古第一才女缄默无声,独坐于莲中小舟,但其眼神中所透露出的傲气却早已胜过千语万言。画家通过对李清照的勾勒,再现了中国文人追求个性解放但敬重自然的风骨。
“以月照之偏自瘦,无人知处忽然香”,顺应自然却又不敛个性的中国美学教会了一代代中国人要学会“不动声息地绽放”。这样一个无香胜有香的中国美学世界,或许才能安顿人心。
【本版作文作者系江苏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高三(8)班学生,指导老师:徐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