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作者: 王光佑

应考锦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一、从整体感知出发

对作品各部分之间组合关系的分析,要从谋篇布局、材料选用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加以掌握。

1.抓住结构技巧。如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等。

2.明确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开头段往往有照应题目、领起下文、统摄全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等作用;中间段往往有承上启下、埋设伏笔、揭示主题等作用;结尾段往往有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升华情感、发人深思等作用。

3.着眼全篇考量。无论是考查全篇的结构特点,还是考查某个语段、某些材料在结构中的作用,都要着眼全篇,不可孤立看待某个语段、材料或语句。

二、把握故事情节

一般来说,情节的作用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也可以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情节安排的特点如下: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三、挖掘作品主题

1.从情节发展角度挖掘主题。分析情节,要善于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从人物形象角度挖掘主题。主题思想常常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分析人物形象内涵及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

3.从环境描写角度挖掘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

4.从作品构思角度挖掘主题。文学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关联。通过分析作品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可以归纳出作品的主题。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兄妹从军

◎老 舍

话说山东济南市,水秀山明,人烟稠密。①说不尽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好不热闹风光。这且不言,单表东关碧云街,住有一户人家。黑漆大门,门框上朱牌黑字,划着三槐堂王。院里整整齐齐的三合房,有些鱼鸟花木。屋里俱都几净窗明,显出小康之家的气派。王老夫妇俱已年过六十,慈眉善目。老夫妇生有一儿一女,儿名金树,女唤银娥,正是:金树银娥兄妹好,国恩家庆子孙贤!

金树性喜读书,不愿营商作贾,老夫妇爱子心切,也就不便勉强,教他在中学毕业。在学之时,他用功甚勤,也好踢球练队,真是文武双全。妹子银娥,看哥哥读书明礼,也愿去入学。金树自然乐意,就央求父母,准妹妹也去读书。亲戚朋友见王家家道小康,金树又长得体面,就都争着来给他提亲。一来二去,便说定北关的路家二小姐,名唤秀兰的。成婚之日,两家都高搭彩棚,喜气盈门,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过了些日,小夫妇摸着了彼此性情,倍加恩爱。金树仍旧读书不懈,秀兰操持家务之外,作些活计,灯下更陪伴着小姑银娥习字温功课。秀兰诗文甚好,帮助小姑做做文章;银娥会做手工,教给嫂嫂织打编物,一家甚是和美快活。

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而且教给人民一套假话,说什么中国人必须教日本管着,才会老老实实,要不然就终日不消停,乱七八糟。大凡有心吞灭邻国的,就必定先教国民看不起邻国的人,以邻国的人为禽兽,才能养起狂大骄傲之心,好去欺侮邻国。到了最近,日本军人觉得狼心狗肺耍坏手段,还嫌不痛快,不如明火打劫,硬来抢夺,倒更快当干脆。所以六年前日本就硬占了东三省,紧跟着又拿去热河。到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又在卢沟桥借演操为名,想一鼓而下,攻取华北,正是:心毒意狠无人道,弱肉强食动野蛮!

卢沟桥变乱一起,我们全国同胞都知道日本军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非协力同心迎杀上前不可,若再服软退让,必至国破家亡。②这才展开了各路血战,上下一心,奔去抵抗。我同胞英勇作战,有进无退,气震山河。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书的只好单表金树银娥这一段美事,别的暂且不提。

话表金树平日关心国事,一听到北边日本鬼子造反,念完报便紧皱眉头。王老者见爱子郁郁不乐,以为是和媳妇吵了嘴,就婉言相劝。金树把河北之事说了一番,老人方才明白,嘱咐金树不必着急,战事不久就会完结。③老人还当作这又是内战,三两个月就会平定,故发此言。金树微露一点心意,要去为国尽忠。老人却着了急,道:“你若前去投军,媳妇还未怀孕,你不幸死在外边,岂不断了王氏香烟?真乃不孝!况且你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处,断难受营盘的管束和辛苦。有福不享,愿去受罪,岂非自寻苦恼?真乃不智。”金树听罢,只说对父商量,原无必去之心。老人这才转怒为喜,不再生气。

这一晚,金树秀兰与妹妹银娥在一处商议。金树道:“日本地薄人少,不堪久战。我们人人奋勇,个个当先,保卫江山,打退日本,方是正理。适才父亲责我不孝,我不敢多言,但为国尽忠,即难尽孝,与你二人商议个万全之策。”银娥闻言,看看嫂子,心实不忍,便答道:“哥哥一片热心,无奈嫂嫂年轻,也恐难于割舍?”秀兰听了,微笑说道:“妹妹哪里知道,爱国之心男女同样,你兄若去从军,我情愿在家服侍二老,绝无怨言!”这话激动了银娥,立起身来言道:“嫂子如此贤明,为妹的也不甘落后,嫂子在家伺候双亲,我愿与哥哥一同前去,即使我不能效那木兰从军,也当去做看护,或做些别的事情,胜似在家虚耗光阴。”

金树暗自思想:今日中国已非昔年腐败的样子,看这俩女子倒也这般深明大义。全国之中,这样的女子必还有很多,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想到这里,便说道:“只是我们怎样对父母言讲?”银娥低声道:“我俩为国即难顾家,倒是偷跑的为是。”金树再三思索,便对秀兰说:“我心已决,必去杀敌,只是苦了贤妻。我若死在战场,你回娘家,或是改嫁,不必为我守节受苦!”秀兰闻言,含泪答道:“那都是后话,眼前该做的事是你应当走,我应当在家侍奉公婆。万一不幸贼兵来到,我当照应二老逃走;若逃走不及,贼兵一有歹意,我就拼上一死!”这一番话,说得金树银娥都落下了泪。银娥拭泪开言,叫声哥哥:“事不宜迟,你我今晚就走。等到明日,你我神色失常,恐被父母看破,反为不美。”金树点头称是。

三人收拾已毕,彼此相对无言,难以割舍。金树紧握秀兰的手,泪在眼眶中乱转。④随后,三人同到院中,静悄悄一无人声,二无犬吠。老人屋中已无灯光,想已安寝。银娥低声唤了声妈妈,抹泪一同轻轻走出去。秀兰看他兄妹走远,才闭好街门,回到屋中。正是: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

1938年

(选自《老舍小说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通过对王家居住环境以及王老夫妇的描述与评价,介绍了兄妹二人成长的条件与氛围,暗示他们从小受到的熏陶。

B.小说插叙日本相关情况,压缩时空使叙述节奏变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突出日本统治者想吞灭邻国的狼子野心。

C.小说中王老夫妇虽然慈祥善良,但得知儿子打算为国尽忠后又着急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封建保守,缺少爱国之心。

D.小说中写金树对秀兰的叮嘱以及秀兰对金树的回应和支持,这体现出小夫妻之间心意相通,彼此恩爱并且崇尚民族大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句式相似,表现济南一带人烟阜盛的热闹风光。

B.句子②中“这才展开”表明全民族觉醒,积极开展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发生的。

C.句子③中“这又是”表明当时军阀间混战时有发生,普通百姓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D.句子④中“一无人声,二无犬吠”以人与犬对比,突出环境静寂,渲染离别氛围。

3.小说中用不少篇幅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答:

4.老舍曾自述,《兄妹从军》等作品是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写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上一篇: 认识中国美学
下一篇: 正确的学习方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