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之诗
考情分析
近年来,古诗鉴赏阅读材料体现了对价值观的重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品大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名家的诗,方便考生知人论世,同时也达到了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其中律诗依然是命题材料的主流。
高考古代诗歌命题,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热点。今后,高考预计会进一步加大综合考查各考点的力度,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依然是考查的热点。古诗主要是抒情言志的,那么其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其中心内容,而为完成这一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如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即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技巧。古诗鉴赏考查的内容一为思想性,一为艺术性,今年高考命题也应如此。
备考锦囊
1.读懂诗歌,概述主旨
读懂诗歌有两层意思:一是明白诗歌的表层意思,即能翻译出大意;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明白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品标题、知作者、读注释、析意象、明典故、抓诗眼等。读完诗歌后,须明确:这首诗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分别是什么。
2.明确考点,规范答题
在解答具体的题目时,我们要先弄清题目考查的是侧重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确定答题的方向。具体来说,明确题目考查的是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中的哪一点或哪几点,是如何考查的。具体作答时最好是先概述再分析:先指明是何种情志或何种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作说明。比如当我们确定题目是分析某种情感时,可以在有关创作背景中寻找能确定情感指向的内容,在诗句中找到能指向这种情感的词语,特别是某些原型意象和具有直接情感指向的词语如“愁”“悲”“喜”等。如果考查的是艺术手法,同样要先指明具体手法,再分析这种手法与思想内容(情志)之间是如何契合的。比如借景抒情,那就要先定位为“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分析“景”是什么,“情”又是什么,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这样答题就会条理清楚,准确规范。
【邹志华/供稿】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夜坐①(其一)
◎〔清〕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②。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③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④,江东久陨少微星⑤。
平生不蓄湘累⑥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注〕①本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诗人第四次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作此篇。②青冥:天空。③帝坐: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④奇女气:《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⑤少微星:星名,这里代指有才之士。⑥湘累:指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B.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现诗人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
C.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时政,尤其是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独具匠心。
D.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
(2)这首诗与《己亥杂诗》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寄 远
◎〔唐〕杜 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①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说明理由。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春 远①
◎〔唐〕杜 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②。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③。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时所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菲菲:花落的样子。③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协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之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诗人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偏僻之地。
(2)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宋〕杨 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滴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明确点出了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缘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铜壶滴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