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清晰 凸显主题
作者: 商伟伟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铜片插进去,完成与它亲密的吻合。
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
“凉了”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也跟了进来。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我只好起来了。
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
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台历,让它由一侧到另一侧。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亮点借鉴
本文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回忆的散文,把抽象的时间具化为日历,清晰的思路使本文主题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时间为线,以成长贯串,逐步展现作者对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文章在段首设置“小的时候”“长大以后”“当我年事已高”等结构字眼,便于读者掌握文章脉络。
2.同一事物多次出现,展现不同时期对时光流逝的不同心境。在这篇文章中,三次出现对日历上的“嫦娥奔月”的描写。第一次出现在第一段,作者回忆儿时的日历牌,对嫦娥奔月的图案描写得非常详细;第二次出现在第五段,作者在描写日子的流逝时,对嫦娥奔月简笔带过,表现了当时虽生活贫困,但仍然充满希望;第三次出现在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晚年生活的想象,表现了其坦然的心态。同样的描写出现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不同时期,成为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加深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那个难忘的背影
◎魏欣可
晚秋,暮色抹去最后一缕夕阳。风轻轻拂过,落叶飘进了我的心里。晚霞中,奶奶的银发被勾了金边,背影渐淡成水墨,却在我心里愈发清晰起来,像老家门前那棵永远挺着腰的槐树。
奶奶一辈子不辍劳作。大棚里、小院里的菜畦是她用枯枝划出的五线谱,辣椒红、白菜绿、豆角弯,都是她指尖弹奏的优美乐章,鸡鸭鹅则是流淌在时光里的田园诗,每个生灵都成了她劳作乐章中动听的音符。
我上幼儿园时,爷爷奶奶在老家,我也常被爸爸送过去在老家待一段时间。每天早晨,我都会被院子里的鸡鸣声、鸟叫声唤醒。鼻子最早“醒”过来,因为我闻到饭香了!厨房很矮小,墙面都已经被熏成了黑色,里面放有一口大锅,锅下面是一个年代久远的炉灶。我看到奶奶弯着腰,打开锅盖,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汤勺,把一大盘饺子一起放到冒泡的沸水中,她的背影被白色的水雾所笼罩。不一会儿,一盘接一盘的饺子被端上了饭桌,是我最爱吃的韭菜馅。
小时候,奶奶的背影氤氲在灶炉边的雾气里。
七岁,我上小学了。为了照看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奶奶从老家来到了我家。上一二年级的时候都是奶奶骑自行车接送我。烈日下,我坐在奶奶自行车后面,依偎在奶奶的后背上。奶奶很卖力地蹬着车子,阳光洒在她银白色的发丝上,粘连着,带着汗水,奶奶身上穿的短袖衫后背处已经变得湿漉漉的。我跟奶奶说学校只让送到接送点,可奶奶执意要把我送到校门口。
长大了,奶奶的背影定格在烈日下的汗水中。
再后来,我上初中了,弟弟也可以去上幼儿园了。奶奶放不下老家的一亩三分地,要回家收拾园子种菜。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送奶奶去车站,金黄色的落叶随风飘落到了地面,和橙红色的夕阳相呼应,把奶奶已经花白的头发染上秋天的颜色。我注视她缓慢地上了车。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发现,记忆中永远挺拔的脊梁,早被岁月压成了收割时的麦穗。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对奶奶是多么不舍啊!
而现在,奶奶远去的背影定格在暮色的苍茫中。
从小到大,奶奶一直陪伴我左右。我长高了,奶奶却变老了,可不变的是奶奶从早到晚忙碌的劳动背影,不变的是奶奶对一家人的付出。奶奶的背影是扎根在我生命里的老槐树,春天抽芽,秋天扬花,岁岁年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小作者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述不同时间段内与奶奶相关的场景,展现了奶奶的勤劳与对自己的关爱。作文从晚秋的暮色引入,自然引出了对奶奶的深深怀念,随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了小作者上幼儿园时、上小学时、上初中时与奶奶相处的难忘瞬间,每个场景都紧扣奶奶的背影这一核心元素,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奶奶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展现了奶奶一辈子“不辍劳作”的特征。作文最后以奶奶远去的背影为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