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游记,抒真情
作者: 肖孝平“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但是走马观花,可能收获甚少。把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写下来,行千里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游记就是一种记叙旅途风光、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内容的文体。写游记可以帮助你积累写作素材,提升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是训练写作的好途径。
怎样才能写好游记呢?
一、清晰地交代游踪
人,总是位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正如电脑的操作系统,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系统,那就是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化来定位事物。清晰地交代游踪,将读者带入你游览的时空,能让读者产生和你相同的感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一篇游踪清晰的游记。开头先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来到竹林外,听到水声。再写“伐竹取道”,发现石潭。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所处的位置也在移动之中,是谓移步换景。然后描写小石潭的水之清冽、鱼之活泼,水的源头和周围的气氛。最后写离开石潭。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饱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清晰地交代游踪,游记必然层次清楚,结构自然。
二、注重观察与感知
在特定的时空中,还需要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就通过观察感知,把握了小石潭的景物特点:四面竹树环合,极为幽静。水很清澈,潭底是一整块石头,估计没有多少泥巴。水中有小鱼游来游去,也不会把水弄浑浊。水是活水,有一条小溪“叮叮咚咚”流入石潭。作者通过观察、感知,把握了这些特点,才能涉笔成趣,把小石潭的风光描写得生动形象。
观察和感知,有时要开口采访、查阅资料。比如某些地方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不是通过眼睛就能感知的,需要拜访相关的人员,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方可得知。
三、抒发真实的感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产生的真情实感。自然风景触发作者的内心,会产生种种感情,喜悦和悲伤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一般来说,人处于顺境中,仕途得意,志向能够实现,则喜;处于逆境之中,就悲。当然,也有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情怀。柳宗元被贬永州,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的积郁,获得了短暂的欢乐,但抑郁之意仍然挥之不去。闻水声而乐,见小鱼也乐,但竹树环绕的石潭,最终让作者感到凄凉、忧伤。由于本文是柳宗元感情的真实流露,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写游记,就是需要写出人在特定环境下丰富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