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当列车穿过晨雾,脚步踏上陌生的青石板,我们便成了世界的读者。每一程山水都是未拆封的信笺,藏着意想不到的注脚。这恰是旅行的妙处:我们寻找风景,而风景也在重塑着我们。

黄 山 记

◎徐 迟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硃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选自《徐迟文集》,有删改)

美文赏析

本文以磅礴的笔触勾勒黄山奇观,将地质演变与神话想象熔铸成壮美画卷。作者善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塑造成一位艺术大师,赋予群峰、云海、奇松以人格化的神韵。文中数字的精准运用(三十六源、二十四溪)与色彩的浓烈渲染(硃砂、丹红、紫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黄河的颜色

◎王若冰

伴随一声长鸣,火车驶上黄河铁桥,车厢里骤然骚动起来,乘客们纷纷把头挤向车窗。其时正值夕阳西下,火车已经行驶到郑州黄河铁桥中间,轰隆隆呼啸而过的窗外,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

“这就是黄河啊!”

就在我趴在人头缝隙,痴痴望着金光灿灿的黄河,心旌飞扬、不能自已时,火车一声长啸,驶过了黄河大桥。窗外的田野、村庄,又陷入冬日的肃杀、灰蒙。

第一次和期待已久的黄河相遇,竟仅如此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就是这转瞬即逝的匆忙一瞥,郑州附近金光闪射的黄河水和车窗外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时的浩荡气势,便让我终生难忘。

20世纪90年代,我在兰州看到的黄河却青碧如洗。

那次到兰州天色已暮,我投宿的宾馆就在黄河铁桥之侧。第二天早上拉开窗帘,一条清凌凌的河流跃然窗外。河水清澈碧翠,舒缓东流。我有些纳闷:明明就住在黄河边上,眼前哪来这么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呢?室友指着窗外一河清流告诉我,眼前这条碧水清流就是黄河。他还告诉我,黄河在兰州以上,都清澈如许。后来到了青海贵德,面对从玛多黄河源头起步,在青藏高原蜿蜒奔流500多公里后依然青翠如玉的黄河水,我竟感动得双目湿润。

彼时彼刻,我的感动不仅来自黄河上源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更缘于此前我在壶口看到的泥沙俱下、跌宕奔突的黄河的膂力与气势。

那是2011年。这年秋天,为写作《渭河传》,我驾车开始了在渭河流域的孤身漫游。为了追寻渭河支流北洛河的身影,我从陕西蒲城北上,直抵接近北洛河源头的志丹县。返回途中,发现有条公路直通壶口,便情不自禁,一脚油门从陕北高原进入被滚滚南下的黄河劈开一道裂口的秦晋大峡谷。

到了壶口镇,满河流水如凝结在一起的黄金黏液,闪射着耀眼金光,在秦晋大峡谷深处舒缓南下。傍依只有零星细浪无声翻滚的黄河转过一个弯子,骤然间就有隆隆巨响迎面扑来。顺着震彻峡谷的喧响望去,茫茫水雾从峡谷中央升起。水雾升腾的地方,在西北高原奔走2000多公里的黄河带着已经与茫茫黄土地融为一体的颜色奔涌而来。一个巨大的石壶朝天敞开,因两岸层层叠叠的巨石阻拦冲击而顿时变得膂力震天的滚滚黄河,如身披黄金铠甲、冲锋陷阵的威武之师,手挽手,肩并肩,高举金光四射的团团巨浪,一排接一排,奋不顾身,朝巉岩高筑的壶口奔泻而下。飞泻而下的巨浪跌落壶底,似沸汤开壶,激流翻滚,声震如雷。堆堆巨浪飞溅而起,如竞相绽放的黄金,金光四射,璀璨夺目。

那一刻,黄河两岸被一种令人心旌飞扬的金黄色映照着、笼罩着、拥抱着,犹如黄金锻造的宫殿。以至于此后多少年,只要一想起黄河,我耳际就回响起排排巨浪涌入壶口时排山倒海般的隆隆巨响,眼前就浮现出壶口瀑布前赴后继、激情绽放的黄金浪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美文赏析

这是一篇写黄河的游记,主要介绍作者三次看黄河的情景,一次是在出差路上偶遇黄河,一次是看到碧水清流的黄河,一次是作者慕名去壶口,看到急流轰鸣、金光闪射的黄河。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出其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上一篇: 竞选州长
下一篇: 写作手法之托物言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