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章法,闻评论“钟声”

作者: 梁卓悦

新闻评论是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提出一定的看法和意见,就事论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文体。下面,我们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为例,向同学们介绍阅读新闻评论的方法。

一、新闻评论的特征

1.实用文特征

新闻评论属于实用类文本,对它的阅读有别于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鉴赏性的,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理解性的。阅读新闻评论,我们无需精细地去分析文本,刻意地探求“内涵”,而要多采用检视性的阅读方法,即重点抓标题和导语,获取主要信息。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第一段引述新闻事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引出下文的评论;第二段列举全世界媒体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人士的观点和行为,表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通过阅读标题和第一、二段,我们了解了新闻事件,明确了新闻评论的观点。

2.议论文特征

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除了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之外,新闻评论还具有就事论理、新闻性强的特点。只有做到论点鲜明有力、论据准确丰富、论证逻辑严密,才能呈现一篇有深度的新闻评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新闻评论就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加以论证,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中国立场的作用。

3.思想导向强

新闻评论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态度与倾向。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中的“野蛮”,“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的“惨绝人寰”,“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中的“惨遭杀戮”等,皆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强烈谴责。作者在新闻评论中宣示观点,纠正谬误,引导舆论,有的放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评论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还可以比较各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角度及所持的观点有何不同。

二、阅读新闻评论的方法

明晰新闻评论的特征后,我们可以结合阅读的一般原则,归纳出阅读新闻评论的方法。阅读原则为: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基于此,阅读新闻评论可分五步走:

1.读标题,明意旨

新闻评论的标题有题文一致、意向鲜明、言简意赅的特征,具有提示论题、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引发兴趣的作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个标题就点明了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析开头,知背景

不同于消息体裁,新闻评论一般会在首段点明新闻背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首段运用插叙交代新闻背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对新闻事实起到了说明、补充和衬托的作用,有利于加深读者的认识。

3.览全文,懂论证

通读全篇新闻评论,梳理论证角度,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多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列举国际范围内纪念大屠杀死难者、坚守和平立场的新闻事件,确凿充分地体现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将国际视野下社会各界“牢记历史”与日本右翼分子“抹杀、扭曲历史”作对比,用“恐怖之城”与“和平之城”作对比,表达了历史不容被篡改的严正立场和维护今日和平的坚定态度。

4.抓词句,品语言

再次阅读文章,感受新闻评论语言准确严密、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如“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和“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两句中,“企图”陈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妄图”突出了其行为的狂妄,加重了批判的语气。

又如“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和“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两句,情感色彩突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鲜明态度与立场。

此外还需明确,新闻评论多用陈述性语句,直接叙述和转述相结合,在用词方面多用具体名词和准确传神的行为动词,从而体现出新闻评论就事论理、便于传播的特征。

5.用书写,促阅读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同学们可以通过写新闻评论,提升对新闻主旨的把握。例如,阅读一则新闻,看其评论前自己先尝试着评论一下,再结合别人的评论进一步理解,加深对新闻主旨的把握。

上一篇:
下一篇: 解码嫦娥六号“奔月”之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