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作者: 赵莉
考点解读
以“和平”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以战争故事、新闻为主要内容,以议论和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体现“和平”一词的深刻内涵。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提炼文章观点、分析层次、感悟主题的能力。中考常见的考点有: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段落作用;3.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做真诚的朋友、共赢的伙伴
又是一个万物勃发的时节,中法友谊再启新篇。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再次踏上了美丽的法兰西土地。
5日抵达巴黎——马克龙总统特别安排阿塔尔总理赴机场迎接。细雨霏霏中,习近平主席步出舱门,阿塔尔总理以一句中文“您好”问候远方贵宾。沿红毯边走边谈,阿塔尔总理向习近平主席讲述自己的“中国缘”:学过一年中文,还到访过北京、上海、银川。“你讲得很好,很标准。欢迎你到中国访问。”习近平主席微笑着说。
从机场至下榻酒店,摩托车队护卫左右。雄伟的凯旋门前,一面面中法国旗连成友谊的绚烂画卷,一幅幅红色横幅表达着对访问圆满成功的美好祝愿。鼓乐欢快,龙狮双舞,宽阔的香榭丽舍大街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6日国事活动——见证法兰西厚重历史的荣军院再度为习近平主席打开大门。金色的穹顶映着湛蓝的天空,主庭院连廊边,共和国卫队和三军仪仗队整齐列队。雄壮的进行曲,庄严的分列式,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尽显东道主的盛情与敬意。
欢迎仪式后,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乘车赴爱丽舍宫,148名骑兵组成的礼兵马队和摩托车队一路护送。马蹄噔噔,踏响青灰色的石路。穿过塞纳河上最美的亚历山大三世桥,途经百余年历史的大皇宫、小皇宫,掠过戴高乐将军雕像,仿佛行进在时间的长廊中。
外交礼仪,“国家关系的晴雨表”。两个时间维度,彰显中法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揭示中法两国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历史逻辑、现实动力、时代意义。
第一个维度,10年,主线是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
犹记习近平主席2014年的首次对法国事访问,两国元首达成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的重要共识。5年后,再度来访,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打造更加坚实、稳固、富有活力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此次法国之行,打造新时期互信稳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中法关系成为双方未来的努力方向。
一次次深度沟通,一场场亲密互动,一步步坚定前行。
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璀璨的水晶吊灯将迎宾门照得通亮。主楼台阶两侧,脚蹬锃亮马靴、头戴红缨头盔的10名礼兵威武挺立。并肩同行,拾级而上,马克龙总统将习近平主席请进二层总统办公室。两位元首坐在沙发上,面对面交谈,原定30分钟的小范围会谈延了又延,持续了近100分钟。
第二个维度,60年,主线是中法建交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时间的指针回拨至1964年。冷战正酣之时,一份40余字的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如一记惊雷,在国际舞台上引发了“外交核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习近平主席以16字概括中法建交精神。60年来,坚守建交初心,中法结成真诚的朋友、共赢的伙伴,携手走过一段非凡的历程,成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成就、共同前进的典范。
60年,一甲子的轮回。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近平主席深思熟虑,高瞻远瞩:“中法关系具有珍贵历史、独特价值和重要使命,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弘扬中法建交精神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中法关系下一个60年的新征程。”
新的路标,新的征程;新的时代内涵,新的历史使命。
走出冷战30余载,人类又面临“新冷战”的风险。在很不太平的世界里,不稳定不确定的安全因素持续叠加。
在中欧关系的重要时刻、在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中法关系之于中欧关系的引领作用、中欧关系之于世界变局的稳定意义愈发凸显。
爱丽舍宫大使厅,中法元首举行大范围会谈。习近平主席提出殷殷期许:“双方要坚持独立自主,共同防止‘新冷战’或阵营对抗;要坚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多彩世界的和谐共处;要坚持高瞻远瞩,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反对‘脱钩断链’。”
(选自“新华网”2024年5月12日,有删改)
●思考练习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
2.请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次中法“外交礼仪”的意义。
答: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追求和平乃至永久和平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愿望。和平状态承载着人类的价值旨归,就在于和平是人类社会繁荣兴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维护。当今世界何以维护好世界和平?一要旗帜鲜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与国之间应遵循平等交往原则,平等相待、有事互商互谅。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相互尊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准则,同时,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全球治理新观念、新理念。二要确立文明互鉴的包容观。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三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各国人民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体论前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和平与发展而不懈努力。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月10日,有删改)
●思考练习
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