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抒情
作者: 许娜
读文悟写
永恒的母亲
三 毛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嫁给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我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有一次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吃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选自《雨季不再来》,有删改)
读与悟
母亲或许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她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毫无保留的爱,撑起了一个家。文中,作者表达了要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要懂得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恩;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爱和付出是无条件的,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从母亲身上汲取力量,传承那份爱与责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读与写
1.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我”曾经轻视母亲没有学问与后来意识到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的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和“我”认知的转变。
2.文章通过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如做饭、操持家务等平凡小事,展现出母亲一生的奉献和她让“我”懂得的人生哲理,以及“我”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以小细节反映大主题。
兄 长
梁晓声
几天前,在精神病医院的院子里,我面对我唯一的哥哥,心底便忽然冒出了“兄长”二字。
那时,我忧伤无比。
我的兄长大我6岁,今年已经68周岁了。从21岁起,他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我祈祷他起码再活10年,不病不瘫地再活10年。我也祈祷上苍眷顾于我,使我再有10年的无病岁月。这样,他才或许能过上10年精神病院以外的较自由的生活。
在我头脑中,我只记得一件事:大约是三四岁那一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发高烧。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当年十来岁的哥哥,于是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刻他不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又为我买了两块酥糖……
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我头脑中只有这件事的记忆。当我恨哥哥的时候,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我眼前。我的恨意也会逐渐地软化了。
我是憎恨过我的哥哥的。从初中起,他一直在为考上大学而学习着。每月40元的生活费远不够母亲和我们五个儿女度日。母亲常干连男人们也会叫苦不迭的累活儿脏活儿。我则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担,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做几乎一切的家务。由于不堪重负,我逃学,老师到家里来。母亲明白了真相后,沉默良久;而哥哥却生气极了。那会儿,我是恨我哥哥的。他一贯以学校为家,对于家事,却所知甚少。
哥哥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他是为母亲考那所学院的。那时,底层人家出一名大学生,全家都是受尊敬的。哥哥给家里的信总说一切安好。但第二个学年初,家里收到了一封他学校发来的电报:“梁绍先患精神病,近日将由老师护送回家。”母亲呆了,我也呆了!
晚年的我决定与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对面的大娘问:“是你什么人呀?”我回答:“兄长。”我问大娘:“你们来看望的是你们什么人啊?”她说:“我儿子。”大爷说:“为了给他续上住院费,我们把房子卖了,老两口住女婿家去了……”
我心接着一疼。这一次,疼得格外锐利。
(选自《人间清醒》,有删改)
读与悟
本文展现了亲情的多面性,它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无奈与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在困境中亲情的坚忍与温暖。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理解他们的难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少风雨,亲情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和最温暖的港湾。这篇文章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责任,让我们在复杂的情感交织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与价值,感悟人生的真谛。
读与写
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如哥哥冒雨买蛋糕、受伤后坚持回家等情节,展现了哥哥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同时运用质朴、真挚的语言,将“我”内心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呈现出来,如对哥哥的恨与理解,以及对亲情的感悟,使文章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