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山水之美 体悟古人情怀

作者: 黎新波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诗文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美。那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我们该如何深度理解作者描绘的山水之美、表达的思想情怀呢?

一、品词析句,探寻山水之美。

理解古诗文,离不开对诗文词句的理解。有效的词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概括特点的词句,一类是具体描写的词句。《答谢中书书》中,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概括了山川的特点;“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中的“仙都”一词,点明了山川美若仙境的特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字,概括了山川奇丽的特点。中间的句子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猿鸟乱鸣”等充满活力的生命。

那么,找准找全了这两类词句后,又该从何处理解这些句子呢?

1.品读用词之精妙,是赏析句子之始。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一个动词“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直、长、圆”四个形容词将构图空间扩大,极富美感——一望无际、苍茫无边的大漠上,“直”的是烽火台燃起的烽烟,“长”的是看不到尽头的黄河,“圆”的是红红的落日,各有特色,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塞外风光图。《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不仅富有音韵美,而且强调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山川分明、草木茂盛的景象。

2.赏析修辞之手法,为领悟文意之要。

《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是特别精彩的比喻句,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中的“竞”和“争”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三峡》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驾风飞行作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流之急和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3.关注其他之技法,亦解析佳作之需。

《三峡》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全面展示出三峡的景物特点;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则通过正面刻画夏天江水满溢、航道受阻的情景,以及侧面描写船只日行千里的速度,凸显了江流的迅猛。这种正侧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

当然,我们在品味这些精彩的词句时,还要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更真切地感受景物的特点,让自己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中。

二、拨云撩雾,体悟古人情怀。

写景类的古诗文,并非只为了写景而写景。作者往往是想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和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古代写景诗文时,我们要一层层地拨开眼前的云雾,透彻地把握作品主题,体悟古人情怀。

1.知其人,论其事,是理解作品主题之关键。

读王绩的《野望》前,我们一定要了解王绩其人。王绩在唐朝初年曾任官职,但他清高自视,弃官归田,躬耕于东皋,有着怀才不遇的苦闷,感觉前途渺茫,于是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但他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样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所以,他感觉自己虽然身处田园,但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他的忧郁,他不能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也不能融入这诗意般田园山水,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正是因为诗人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情绪,给本是恬淡自然的山家秋晚图染上了一层忧郁、清冷、萧瑟的色彩。

2.抓情句,把倾向,为把握情感之要义。

《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句,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闲人”是点睛之笔,这里面包含有被贬为闲官的自嘲,也有能悠闲漫步和赏月的自得;“但”这个字为“闲人”增加了不少情感色彩,显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旷达,以及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坚守。

3.析景情,悟情语,乃透视作品之精髓。

读《使至塞上》,我们知道王维这次出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所以当王维在路途中看到飘飞的蓬草飞出了汉塞,北归的大雁进入了胡天,因景生情,以景物自比,表达了自己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悲伤、孤独的王维。但是,当他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时,个人失意、孤寂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因而有了后文听到前线大捷的欢欣鼓舞。此时,我们看到的是积极、达观的王维。

综上所述,深度理解古代写景诗文,我们应从品词析句和透析作品主题两个方面入手,这样不仅能欣赏到古代写景诗文的文学魅力,还能与古人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与人生感悟。

上一篇:
下一篇: 说说古代书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