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书信

作者: 刘叶秋

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而论事、抒情,写景等,无所不宜。书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写信贵在敞开心扉,尽所欲言。

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像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惯用语;抬头、空格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长辈的、给平辈的、给晚辈。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

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辞和领起正文的习惯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某某叩禀”的下款。

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相应的有许多讲究。以给老师写信为例,上款“大人”下的敬辞,多用“座下”“道席”等。正文之前,可以“敬惟”领头,表示问候。下面接写正文,叙述事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老师为传道授业之人,故称“道履”;弟子要侍奉老师,所以没见老师的面说“违侍”或“失恃”;“高山仰止”亦多表示想念老师。书信用语须切合双方的关系和身份,于此可见。

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称先生,视关系亲疏而定。称呼下面的敬辞,一般用“阁下”“执事”“左右”等。“足下”,在战国时多称君主,后来成为书札中的普通敬辞,习惯用于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

给晚辈子侄写信,比较随便,往往于开头直呼其名,书“某儿见字”,末尾问好与否,也不一定。若致函后进或世交晚辈,则与一般朋友通信无太大区别。

(节选自《略谈古代书信的格式》,有删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