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
作者: 张笑菡
在倾泻的月光下,妈妈手撑着油腻的灶台,聆听水花的声响。
灶台上刚解冻的猪肉,被剥下来的芦笋叶子掩盖着。夏日白天长时间的暴晒让案板还残留着温度。妈妈站在池子边洗菜,把一捆捆水灵灵的菜放到盆中,仰下头,喘口气,又重新弯下身,日复一日。整个白天,她像个机器人一样重复地工作。
所以我明白妈妈很期待黑夜,很眷恋月亮在的地方,因为当月光充盈屋内的一刹那,她又变回了自己。
妈妈习惯托着腮看电视剧,汗会浸湿她的刘海,眼泪蜿蜒而下。清透的月光勾出了啤酒的气泡——“咕噜噜”,仿佛小溪缓缓流过,螃蟹浮出水面发出换气的声响。男主角在她的耳机里撕心裂肺地大喊,她别过头去,不忍心地看窗外漆黑的天空中独独亮着的月亮。
妈妈有时会去散步。打声招呼,一个人下楼飞快地走。我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远远地跟着她,做个合格的“跟踪者”。她碰到熟人会在路灯下大笑,光线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但我知道她更喜欢一个人走路的时光。影子陪着她,偶尔伫立,是注视一只流浪猫或满树栀子花投入月光的怀抱。很安静,很细小,“沙沙”几声,风把水流荡起涟漪。这已足够成为还在生活的证明。
妈妈偶尔兴起,会开发一些小零食,泡蜂蜜柚子茶,舀上浓浓的蜂蜜;烤苹果干,让整个屋子都染上了苹果味。她最喜欢在夜晚开梅子酒。蹲在阳台上,“砰——”的一声打开密封的木塞,梅子的清香飘入窗外的松枝里。我想我也听过这样的声音:海潮涌来时砸在沙滩上,水与沙子合掌。她依旧坐在板凳上呷酒。让风如潮水般卷着月光朝她袭来。我觉得妈妈此时很幸福,因为她的眼神好似从未苍老过般漫到天边。
在每晚的活动过后,妈妈也会悄悄爬回床上睡觉,直到第二天清晨再次醒来。她的生活有序地重复着,除了每晚与月亮的那个约会。我会经常觉得惭愧:我对妈妈身为母亲的部分了如指掌,可我依旧不比月亮更了解“她”。在两个世界中她如何调整,我并不知晓。
妈妈最爱说一句话:人生是旷野。在我出生的那个凌晨,她在医院写下了这句话。但让我更动容的是后面未完的那句:月光如河流。我能想象出那天月光如瀑,春夏的声音堆叠出水花的形状,妈妈刚做完手术,依旧又哭又笑地看着电视剧,动情时,再扭头看向远方。
她很完美地平衡着生活,以她粗浅的知识与广博的生活智慧。所以我觉得她比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更幸福;在平庸世俗与崇高理想中,她选择了中间,充满乐趣而平凡地活着。
所以那句话应该这样说:“她捡起了地上的六便士,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
(指导老师:杨丽婷)
创作感言
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很快地联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最终走向生命解放的过程。但我在看这本书时是有疑惑的。主人公为了理想太冷漠,太理智地与现实对抗,以致他最后的结局趋于悲壮了。所以我就在想,是否在我的生活中,存在着能够平衡理想、天真与现实的人。我们不应只为了感受月光而忽视月光下鸡毛蒜皮的景象,于是我的妈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脑海中。
她有着少女般的浪漫,却又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巧合的是,为了迎合我与姐姐很晚才到家的作息,她的一切生活仿佛都在月光下进行着。于是我写了《月亮》来描述我的妈妈。但遗憾的是,因为我文字的幼稚与青涩,我未能描绘出她风采的万分之一。但幸运的是,在我心中她永远是那个能捡起六便士而享受月光的人。
母亲留言:
孩子一直喜欢看书,喜欢写作。似乎落在稿纸上的文字更有温度。我也很喜欢她写的东西,每每心情有起伏的时候,看她的文章总能让我平复下来,仿佛给我充电一样。《月亮》是孩子在学校写的一篇文章。记得那天晚上放学回来,她说:“今天写了一篇文章,是写你的哦。”我说:“看在我给你做好吃的分儿上给我看看呗!”当我看完,已满眼是泪,她把我的心狠狠地触动了。原来最懂我的人是你。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谢谢你用文字给予我快乐和满足,让我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浪漫的月光。妈妈也希望你会一直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温暖善良对待生活,让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