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子记

作者: 蔡佳甫

庆历四年冬 天气阴

又是一年冬天,阴冷的天空让人心生寒意。我坐在火炉旁蜷缩成一团,手捧《诗经》,一边搓着手一边诵读。“你还在看书啊?”背后传来一名同学的声音,“这《诗经》你已经读了多少遍了?里面的景致你见过吗?只知道死记硬背,科举还早着呢。”说罢,他挪来一张草席坐在我身旁,伸出手感受着跳跃的炉火。我推了他一把:“乱说什么,我……我这是温故而知新,孔夫子所说的道理你懂吗?”随即又蜷缩回到炉边,仿佛一只不愿离开巢穴的小鸟。“是啊,就你聪明。”他突然环顾四周,在确定只有房外集市的喧闹和火炉旁的我们两人后,凑近我神秘地说:“你知道吗?最近朝廷变天了!”我一听便放下手中的书,进一步凑向他:“详细说说,这可是国家大事,我们这些读书人也需要了解一番。”朋友压低声音道:“还记得上次的新政吗?失败了!与之相关的官员们陆续被贬,这是从京城回来的同学告诉我的,千真万确!”我显然听入了迷,半晌才回过神:“也就是说,我们这偏远之地可能要迎来一位大文豪了吗?”朋友耸了耸肩:“或许是吧,谁知道呢。”

我转过头,炉中的木柴发出耀眼的光芒。

庆历五年秋 天气晴

正如朋友去年所言,我所猜测的那样,滁州真的迎来了一个文豪——欧阳永叔先生。难以形容初次见到欧阳公时的心情,或许带着欣喜,又或许带着些许怜悯,但无论如何,我的写作水平或许能更上一层楼了。前几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反复读来总觉得有些空洞,一时冲动便登门拜访了欧阳公。在递出文章的那一刻,我确实有些后悔了。“像欧阳公这样的文豪,怎会看得上我这种凡夫俗子的文字?”然而令我惊喜的是,欧阳公竟颇为赞赏:“孺子可教!这里可以稍加补充,那里不宜过于高谈阔论,如此一来,此书便可流传了!”我喜出望外,鞠躬感谢欧阳公后便飞奔回家。烈日不再刺眼,蝉鸣也不再聒噪,市井的喧嚣仿佛消失无踪,那一刻,仿佛久旱逢甘霖!

回到家后,我提起笔,按照欧阳公的建议一点一点润饰着文章的不足之处。汗水如雨般落下……

庆历六年夏 天晴且有云

欧阳公要组织文人墨客前往琅琊山游玩,我很幸运地被选中参加。

初入琅琊,群山连绵,正值秋高气爽,景色更加迷人。走了大约六七里路,众人发现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从林间涌出。我告诉他们这叫酿泉,用来酿酒最为合适。欧阳公伸手舀了一瓢泉水,建议大家寻找泉源。众人纷纷赞同。又爬了几里,我们终于来到一处开阔地带。作为滁州的一个青年,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这里的风景。围绕着泉水,我们看到了一座亭子,听说是山中僧人所建。欧阳公示意大家在此休息,简单处理了采摘的野菜,端上美酒,众人开始宴饮。

我坐在角落,静静地欣赏着这里的景色。群山环抱,竟孕育出如此美丽的清泉。岸边的老树郁郁葱葱,泛黄的绿叶轻轻飘落,却依然激起层层涟漪。回想起昔日滁州的景象,阳光从云层间洒下,却不愿完全展现自己的真容。云彩有时也会迷失方向,跌跌撞撞地闯入群山的怀抱,化作大江上飘荡的薄雾。再回头一看,欧阳公早已大醉,时而大笑,时而起身,摘下帽子,放浪形骸。这时有人提议投壶、弈棋,欧阳公欣然同意。在阵阵欢笑声中,这座亭子被命名为醉翁亭,这是他的自号,称自己“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号“醉翁”。但在宾客们游戏时,“醉翁”只是坐在一旁,眼神飘忽地看着他们。手中的酒杯不慎掉落,醇香的美酒缓缓流入酿泉中。

庆历七年春 天气晴

又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季,在欧阳公的治理下,滁州人口兴旺,更加繁荣。欧阳公常常带领人们游览山水,上至官吏,下至平民,以至于同学们时常怂恿我:“走,跟太守一起去玩!”这次出游的人数空前庞大,老幼皆有。到达醉翁亭后,欧阳公依旧与宾客们欢饮,孩子们在岸边嬉戏,妇女们看着他们,老人们坐在台阶上享受微风,青年人的笑声响彻云霄。

我再次回头,看见一朵不知名的花儿悄然绽放。

(指导老师:侯 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