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如烟正清明

作者: 新作文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是时序的标志,也是民间传统节日,包含着某些风俗和纪念的意义,自古以来就是备受重视的一个节日。

小编眼中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呢?

小时候的大场面

@清 扬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人们春耕播种,出游嬉戏,在温暖的初春里,喜气洋洋,活力满满。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便是荡秋千。2024年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有一个取景地:晋城府城城隍庙中的二十八星宿泥塑。我三姑家就在这个庙所在的村子,我所见到的大型游戏活动也是在这里。

七八米宽的主街道上立起两根粗壮的五六米高的柱子,再横着搭上一根做成木架,用粗麻绳和坚实的踏板做成秋千。据说,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祖先为了谋生,攀缘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那时,我还很小,这样高大的秋千,只能大人玩耍,也有胆子大的年轻爸爸抱着孩子荡秋千,在背后推的人便收了些力气。我便很羡慕那些小孩。荡秋千时,这些青年男女的胆子格外大,一个赛一个地荡得高高的,像要飞出去的燕子。一旁的人们笑着,叫着,起哄着,整条街道都热热闹闹的,他们穿的衣服也颜色鲜艳,天气虽然暖和起来,但身上还穿着毛衣和呢子衣,于是,在许多年里,我的记忆里总有荡起来的一抹靓丽的红色或亮黄色。

清明吃鸡蛋的习俗

@明 灯

清明节得名源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为什么吃鸡蛋?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先秦时期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也有人认为吃鸡蛋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子孙能出人头地。

清明时节的记忆

@寒 云

每年清明,我总会回到儿时的老屋看看。先进正房,和爷爷的相片打声招呼:爷爷,我回来了。每次看到照片,鼻头不由得一酸,眼泪就扑簌簌掉了下来。

清明后谷雨前播种,院子里的菜地,这时还未翻土。小时候,春天的周末,我和小伙伴们便会结伴去野外挖小蒜。田野虽谈不上一望无际,但也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与土地与春风亲近,惬意极了。拿一个小铲子,看到小蒜苗,要挖得深一点,不然就会挖断。大家还会互相比谁挖到的大。一上午的收获,回到家交给奶奶,奶奶会和腌的黄菜一起,烙成火烧或者包成饺子,特别好吃。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我们会制作一种叫“寒燕儿”的食物。先砍一段完整的树枝,必须有完整的分岔,然后把橘子大小的面团穿在树枝上,捏成燕子和其他动物的样子蒸熟,涂上各种颜色,放到院子里风干,再挂在家里房梁上。既是一种装饰,也是这一天的食物。然而,中学以后,就很少再见到有人做这样的东西了。

清明是和故乡有关的。只有回到故乡,才有清明的味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