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学堂
作者: 刘思远
太行山脉之西,黄河之东,是一块人杰地灵之地。在这宝地的心脏——太原的一条小巷里,巍然矗立着一位不凡的百年巨人——山西大学堂。接触它近两载以来,我终于有幸走进这座殿堂。
五月。临近盛夏,正是绿树成荫的时节,黑白相间、肃穆威严的大学堂与上方的浓荫相得益彰,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正缄默着迎接我们。我正想一睹它的全貌,昂头看去,方才发现它的伟岸。只见整栋建筑如城墙般整齐、高大,黑砖白瓦一字列阵,棱角分明,几乎没有一处屈曲,拱卫着中部突起的钟楼,好似剑拔弩张,让人不由得暗自一颤。导游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我也方才明白,这位巨人的胸膛上刻着“山西”二字。让人在惊叹的同时,脑海中对这座奇观及它所代表的这片土地生出“正直”二字。
进入正门,这位1902年起便守候着这方净土的守护者终于向我们敞开了它的怀抱。沿大堂两侧的楼梯拾级向上,墙上挂着的是这所百年学堂里杰出师生代表的照片。可以说,这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出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追求进步的缩影。
令我惊愕的是,学堂的内部竟比我想象的要错综复杂得多。继续向上,闪现一道小门,它终于展现出了最典雅的一面——校史展览馆。狭窄甚于羊肠小道的回廊被五色炫目的玻璃展柜和深沉的木制壁板所围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盘旋前进又不肯展现它的全貌。演讲声也如洪钟回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沿回廊前行,墙上令人目眩的历史照片无不诉说着这所学校曾经的青春与辉煌。不难明白,百年前,满腔热忱的英国人李提摩太将他相当一部分的心思放到了山西大学堂,使它成为最早巍然耸立在华夏大地上的三座学堂之一,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学堂督办、总教习、副总教习历任更选,学堂几经改换、停办、复办,学科设置打破传统思想桎梏后的不断丰富,无不体现着它丰富的内涵。如今大学堂改换为高校后,一批批学子为它增添的青春活力和它历史的厚重感正交相辉映,迸发出无限的可能,也真正体现、诠释着它的校训——“尊广道艺,登崇俊良”。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
由侧门离开,我的脑海仍被这黑与白的无声旋律占据。这位时光老者无疑以另一种方式恢复了青春。国家、民族的过去饱经磨难,筚路蓝缕,而它的复兴应该看百年苦难的经验,看屹立不倒的气节,看后继万千华夏学子!
(指导老师:岳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