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溪

作者: 肖罗毅

鲤鱼溪 0

作者自画

我相貌平平,个子不高,眼睛不大,嘴巴也小,但是,海水不可斗量,浓缩的都是精华嘛!我性格开朗,热爱运动,爱好广泛,闲暇时间喜欢阅读、看电影、锻炼身体、做家务等。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我相信,没有追求,青春将枯萎;没有脚踏实地,再美好的愿望也是过眼云烟。这就是我,敢于拼搏、勇于追求的铮铮少年。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就被一阵鞭炮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

在宁德市周宁县浦源村的鲤鱼溪景区的“鱼冢”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正在为一只“百年归寿”的大鲤鱼举办鱼葬仪式。在场的人不论是村民还是游人,都庄严地站在一旁,最后,经过了一系列隆重的仪式后,这一条大鲤鱼被葬入了“鸳鸯树”下的鱼冢之中。

如果你见到这样一幅场景,可不要奇怪,因为浦源村的鱼葬礼已传承了800年之久。在2005年,“鲤鱼溪”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鲤鱼溪与鱼冢、鱼祭文这“三个世界唯一”申请了年代最久的鲤鱼溪吉尼斯世界记录。浦源村还因为鲤鱼溪和古建筑构成的秀美风光被评为“福建最美的乡村”。

这绝对是名不虚传的。村子四周群山环绕,浦源村就像绿水当中的一叶小舟,穿村而过的鲤鱼溪水就像一条轻柔的丝绸。村外四季各不相同。春天,荷花池的荷花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闭了眼,可以想见盛夏绽放的荷花婀娜立在荷叶当中。夏天,荷花舒展了身子,荷叶挺直了身板,竞相向上生长。于是荷花也展现出了她全部的热烈,亭亭玉立,撑着一把墨绿色的伞。漫步于荷花池曲曲折折的木质栈道上,竟感受不到一丝炎热。丝丝凉风拂过你的脸庞,凉风中还蕴含着一缕荷花的香。

村子中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明清古建筑林立两侧,池子中的鲤鱼仙姑端庄优雅,溪中的鲤鱼嬉戏打闹,“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正因为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相传南宋嘉定年间,郑氏先祖从河南迁居浦源村,当时村民们饮用的正是鲤鱼溪的溪水,为了防止溪水被污染,便在溪中放养鲤鱼,还立下了族规,禁止人们捕捞和伤害鲤鱼。从古至今,郑氏族人严格遵守族规。民国年间,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来到浦源村,用手榴弹炸,用枪打,鲤鱼们死伤惨重,在村民的帮助下才有少数鲤鱼度过劫难,并得以继续繁殖后代。村民们还把被可恶的敌人吃剩的鲤鱼尸骨小心翼翼地放入鱼冢中。

浦源村的人们将保护鲤鱼这个习俗代代相传,而鲤鱼仙姑下凡庇佑人们的典故也被人津津乐道,独特的鲤鱼溪文化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以文促旅,以旅兴文,鲤鱼溪不断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再创一段“人护鱼生,鱼护人兴”的佳话。

鱼冢前的青烟已渐渐消散,人群也已散开,只剩下几位老人在望着鱼冢深思着什么。虽鱼葬仪式结束,但人与鲤鱼的美好故事依然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正是人与鲤鱼的和谐相处,造就了一个大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奇迹。

(指导老师:孙胜男)

创作感言

当我第一次听到“鱼冢”这个词的时候,好奇之余我更多的是疑问。“冢”是指高大的陵墓,我只听过王昭君的坟墓被称为“青冢”,鱼如何能够有专门的“鱼冢”?

姥姥跟我说,相传南宋嘉定年间,郑氏先祖从河南迁居浦源村,当时村民们饮用的正是鲤鱼溪的溪水,为了防止外人投毒,便在溪里养鲤鱼。为了“回报恩人”,村民们从800多年前便开始放养鲤鱼,敬鲤鱼为图腾,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爱鱼护鱼”的乡规民约。同时,人间有难,鲤鱼仙姑下凡庇佑人间的典故也被津津乐道。“鱼闻人声而来,见人形而聚”,便是这里独特的“人鱼同乐”的景观。

老师点评

作者将故乡的“鲤鱼溪”作为写作对象,融文化风俗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细细讲述其中的历史故事,宣扬了爱护自然、关爱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其中,对鲤鱼溪文化的介绍非常细腻,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它的名称由来、历史发展、典故等,一种热爱故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一篇: 绩溪之雾
下一篇: 青岛的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