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说书人高谈心中志
作者: 曹芳妮
作者自画
对于阅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爱书中奇幻的故事和瑰丽的想象,而蕴含着的哲思更加令我着迷。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也时常求助于“书籍”这位好朋友。
写作是将所有情思表达出来的途径,它是打开人与人心灵通道的钥匙。放眼万事万物,我看见千千万万个“我”。
诗曰: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
寺静唯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话说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上有个人以捕鱼为业。可怜身逢乱世,山贼横行,占山圈地,不容打鱼。无奈渔人只得另寻僻静处。一日,他肚中正饥,撑篙划船,缘溪而行。朦胧间竟忘却路程之远近,心慌意乱之际,望见远处殷殷一片红。扑鼻香风,万朵桃花开满枝;迎眸翠色,千片碧叶簇成团。迎风起舞,舞姿婀娜,更吹落,瓣瓣似流萤。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欣然怒放者,如酡颜醉脸;含苞欲绽者,似白面粉黛。不羡九重天上仙,愿做逍遥桃源人。
渔人见了,心中大惊,思忖道:“这是个什么去处?待我探一探路。”复摇起船桨,继续行进。
桃林尽头处涌出咕咚咕咚的溪水来,抬眼四望,不得路,只见巍巍峨峨一座山。山高入云,雾气缭绕,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渔人眯缝着眼细看时,隐隐约约透出光亮,正是山中小道,名曰“一线天”,真似细细窄窄一根针悬于翠色青布之上。他把船停在岸边,搁下桨,挽起裤脚,朝光亮处走去。道口狭小,需得侧过身子方可通行,岩壁湿滑,水声叮咚,风穿堂而过时似鬼般哭号。渔人身上骇得战栗,但仍壮着胆往前。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眼前不见山上老妖树中精,唯有枝上新桃村中人。
且说那渔人转出来看时,却是一座村落,幢幢房舍皆由土石砌成,村外栽了百来棵桃树,但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炊烟袅袅,芳香阵阵。溪水清冽,犹可见底,良田肥沃,一望丰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端的是一处世外桃源。
村上众人见来了个面生的人,心中惊诧。只见那人,头戴一顶斗笠,身披一件蓑衣,穿着一双草鞋,五短身材,黄皮寡瘦,亦是满脸惊奇。村中老者缓缓行至渔人身前,问道:“你从哪里来?为何到此地?”渔人回过神来,连忙唱个喏道:“小人家住武陵郡上,打鱼为生,今日溪上行时,见满林桃花,遂往之。不料误打误撞来到此地,多有叨扰,恳请见谅。”老者道:“不妨事,见你身形瘦弱,定是食不果腹,世道纷乱,且来我家一坐,叫你胡乱吃些。”便叫儿女安排些吃食,请渔人入屋内。
不多时,老者的儿媳托出几双箸,一叠碗,四样菜蔬,一盘鸡肉,摆放桌上,先荡酒来筛下。渔人实是肚中饥饿,不再客套,三两下便将吃食扫光,赚得肚饱,躬身作揖,谢道:“小人与您萍水相逢,得蒙厚意,此恩难报。”老者摆了摆手道:“休这般说,一饭之德,何足挂齿?”
却说村上众人听闻来了个生人,纷纷赶至老者屋前,叽叽喳喳似鸟般挤去,对着渔人好一番盘问。老者抚了抚白髯道:“吾等先世为避秦时战乱,拖男挈女,觅得此安稳处,不再出洞,遂与外人间隔。”渔人问道:“既如此,太公可知今是何世?”众人摇头道:“不清楚,仍是秦吗?”渔人又问:“不是,可知汉朝?”众人道:“不曾听闻。”又问魏晋,亦不曾听闻。渔人便把所知一一说出,众人听得入迷,却又频频叹惋。渔人道:“此中生活美满因何而叹?”一人云:“纵使改朝换代,却仍战火纷飞,民生艰难,苦哉!苦哉!”渔人沉默无言。而后数日,众人各邀之至其家,以美食美酒款待,不在话下。
渔人欲归去,众人叮嘱道:“务必多加当心,至于村中之事,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喏道:“多谢款待,此生定当牢记于心,更不会泄露此事。”他虽言之凿凿,心里却打起了算盘:“此等好地,若报之太守,岂不得重赏?此后无忧矣!”
走出山道,那船仍停在岸边,便顺着旧路回去,途上处处做了标记。行到半路,却又觉饥渴,正欲掏出村中人送的馍来,却摸不着,并不放在心上,只道是慌忙中遗失了。
且说渔人行至郡城上,欲拜见太守。门吏睥睨:“你是甚人?因何而来?”渔人恭恭敬敬道:“小人家住武陵郡上,打鱼为生,前几日误入一世外桃源,村中人因避秦时乱而与世隔绝,个中详情,特来告知太守,恳请兄弟行个方便。”门吏道:“罢了,罢了,我这便去通报。”渔人道:“多谢兄弟,来日讨得太守青眼,定不忘今日恩情!”门吏嘴角微扬:“如此甚好,算你是个识时务的。”
太守坐于案前,把玩着手中玉石,不耐烦道:“何事来搅扰我的雅兴?若是些家长里短,抑或哭诉山贼作恶的,只顾打将出去!”门吏唱了个大喏道:“禀太守,门外有个渔人说是寻得了一处世外桃源,特来禀告太守。”太守一听,得了些兴味来,便叫人传渔人上前来。只见阶下一人跪在帘前。太守道:“你是甚人?”渔人便将先前说辞复述一遍并把在桃花源内见闻一一托出。太守思忖道:“此等好地,若报之丞相,岂不讨他欢心,升官无忧矣!”命人与了他十锭银子,叫他领几个兵吏复去寻那桃花源。允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却说那渔人领了一干人马,缘旧路去寻那标记处。可怜他兜兜转转却走入一处死路,四面无人烟,唯有树森森。众兵吏道:“为何行至此处?你莫是个打诨的!”正当渔人急出一身冷汗,无处申辩时,只见不远处林子里有一个人在那里探头探脑,惊道:“啊!有个歹人在林子那头藏着,天亡我矣!”众兵吏听罢,皆撇下渔人,各自逃难,慌不择路,然无处可逃。那歹人一搭弓弩,射出个连环箭来,霎时间漫天哭号,尸横遍野。原来是那太守府上门吏走漏了风声,传扬开来。邻山的贼人听闻有此宝地,便沿标记处寻了满山,不得,心中正恼,遂改抹了标记,欲引渔人入死路,杀之解恨。那歹人大喝道:“你这贼骨头,竟敢诓到我头上,且吃我一刀!”渔人正欲哀求,顷刻间便身首异处。只见林中殷殷一片红。
却说南阳有个人,姓刘名子骥,以隐士自居,闻此宝地,欣然前往。然寻求未果,不幸身染重病而亡。后虽有桃花源之传闻,然无人敢去寻。
桃花源是个什么去处,且听说书人分解。
“啪!”醒木一响,只见茶馆上端坐一说书人,原来上文所叙皆出他之口。馆上茶客听得入神,催促他道:“快快往下讲来。”那说书人捻着胡须,一脸神秘道:“众看官听了这故事可曾疑惑?为何桃源中人与世隔绝却衣着与外人一般?又为何渔人出了桃源仍肚中饥渴,兜中馍不翼而飞?”他顿了顿,吊足了众人的胃口,才道:“此中机密皆由此破!且听我细细说来。渔人复寻不得,不只有外因,其内因实为更重。当他初次缘溪而行时,肚中正饥,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吃一顿饱饭,于是眼前便现出那炊烟袅袅的村落来。而再次去寻时,心思已不复先前,被物欲蒙心啊!因此便见不得桃花源。依我之见,这桃花源不在人间,不在天界,唯在心中。”众看官又道:“那刘子骥又是个怎么说法?此人心境高洁,不慕名利,为何寻不得?”说书人道:“待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们心中之志是如何?”
且说一书生领着儿子来听,借此机会欲卖弄学识,便推搡儿子。只见那小孩摇头晃脑地背道:“自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话语堂皇,却只引得众人讪笑。一人接住话头道:“甚矣,汝之不惠!应当许那百亩良田,万贯家财才是。”又有人问道:“说书人你心中又是何志?”说书人道:“惭愧,惭愧,胸中并无鸿鹄之志,不过是想说一世好书,博得满堂喝彩罢了。人各有志,景由心生。志不同矣,安能窥得同一景也?故刘公子寻不得渔人心中的桃花源。”
不多时,市罢人散,说书人拂了拂衣袖,迈出茶馆。
(指导老师:田正刚)
写作背后的故事
初看《桃花源记》时,不解桃源人与世隔绝良久,为何“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顺着这个疑点,对故事的缘由做了解读。文中不乏对当时黑暗社会、官员腐败、物欲蒙心的讽刺,“殷殷一片红”是设计的呼应,初看见桃花林时的桃花锦簇的红与后来桃林间血溅枝头的红,形成了恍惚的重合和宿命般的回环,这一切只是渔人的一念之间。
文章借由说书人阐释了我对桃花源之疑的理解。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万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所以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景由心生”,生活中,我们更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如此主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