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作者: 胡栩彬
作者自画
热爱文学,历史,写作,主要喜欢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与历史类书籍,希望能够通过写作分享阅读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不断通过写作完善文笔和阅读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发现美、分享美。未来也会持续学习,坚持尝试,不断进步。
吠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漆黑的乌云吞噬蔚蓝的苍穹,咆哮的烈风席卷岩壑层叠的山峦,蜀地囚困在迷雾的囹圄之中,望不见远方,寻不到方向,只有大雨飞溅和树林摇曳的残响在雾中回荡。风哭铮鸣,雨泣缶响,风雨合奏出一首悲歌,在这阴雨霉湿、荒凉偏僻的蜀地孤独地、消沉地低吟了千百年。
浓郁的雾霭淹没时光。
1919年 四川富顺
刘赟望着屋檐滑下的雨水,任凭它砸向自己干枯的嘴唇。刘氏盐场,四川赫赫有名的贡盐产业。刘赟的祖先曾经在勘探技术极其落后的时代,将历经多代积攒下的积蓄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挖掘出了这片贡盐井。在时局动荡、风云变幻的当下,盐场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问题。天井中,父亲栽种的花卉被打得七零八落。
“孩子,要学会像咱们的祖辈一样,迎难而上。”
刘赟想起逝去的父亲。走进父亲的书房,抽屉里存放着一本夹着许多纸的书。翻开书,是一沓又一沓的笔记和图纸,上面是用工笔描摹的盐卤提炼机,然而却与传统的手工机械有着明显的差异。原来是西洋的蒸汽提纯机!刘赟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向盐场奔去。
一个月后
“荒谬绝伦!什么‘蒸汽卤水机’,富顺、荣德两县的贡盐产盐规制千年来祖辈相传,洋人难道比祖宗还厉害?”
“终究是一个后生,整不出什么名堂。”
在一片质疑声中,刘赟依然用为数不多的积蓄购置了三台卤水机用于试验,却在刚开始应用时出现了问题。蒸汽卤水机所提炼的盐量大,但纯度远远不足以达到传统技术的标准。贡盐的市场大部分都被官僚们投资的盐场所垄断,传统盐场只能依靠价格和多年生产积累的经验而保持的更高纯度才能在市场分得一杯羹。如今的机器却出现这样的情况,显然无法解决困境,质疑声越来越大,盐场的工人们也对使用这种机器表示抗议。
如今所剩下的资金只能再将盐场支撑半年多,使用卤水机的这条路遭遇了挫折。
盐场真的穷途末路了吗?
传承了百年的自贡盐场历经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在深邃而复杂的盐井中依靠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在一次次时代更迭的考验前延续了下来。
盐场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刘赟眉头紧锁,心不在焉地翻开那本夹着笔记和图纸的书,扉页上写着几个字:华阳国志。刘赟漫无思绪地阅读了起来——
《华阳国志·巴志》公元前316年 巴国
“蜀地自古以来阻塞于群山之间,与周畿诸侯隔绝,中原列国文修武偃,教化大行,寡人欲使人凿山拓险,达于中原,效道修业,以兴巴蜀之地。”国君鳖灵在大殿上扶额道。
“自上祖蚕丛至望帝杜宇,屡欲开山拓路,耗尽财资人力,伤死无数修得骆谷道,经年来受风雨侵蚀,日渐荒废。臣以为此事空费内帑资财,徒伤人力,况蜀地自古以来饱受风雨之扰,物资贫乏,此举于臣民而言更是负担甚重,不可行也。”大司空向国君劝谏。
“此乃因噎废食!楚大夫屈子有诗云‘蜀犬吠日’,讽吾巴蜀国人愚昧无知,莫达于中原,何以开化百姓!”
“臣以为此事凶险,当选拔能勇之士为先锋,寻达于中原之路。”
于是,派遣五位蜀地勇士,力大无穷,勇猛过人,跋山涉水,开拓蜀道,谓之曰“五丁力士”。
躬擐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华阳国志·巴志》公元前310年 巴国
“五丁力士奉君之命,历时六年,‘跋山涉水,躬擐甲胄’,越波折跌宕之山坳,跨曲凹陷深之沟壑,渡急湍迅流之江河,觅得达于中原之路,今还国复命。”
男人衣衫褴褛,胡子乱糟糟的,脸颊上爬满了凝固的泥块。“六年前,寡人委五丁力士往去开拓蜀道,今何以仅汝一人归来?”
男人饱经风霜的脸上聚拢了起来皱纹,他回忆起六年来的经历。
“力士自茶坪山起行,值仲夏,连月阴雨,险峻起伏,泥沼遍布,一人陷入而殡。”
“翌年,经七盘关,蛇虫匍走,虎兽出没,闻呼啸,壮士为引虎绕行,噬于虎口。”
“过宽川峡,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攀缘崖壁而过,遇崖壑,吾兄为探路,攀登时坠于崖下。”
“长江乱石嵯峨,涧水湍激,又有山岩叠嶂,奇石耸立,遇山崩,巨石滚落,吾弟挡于身前,巨岩压身,亡于寒水湍流中。”
在风雨交加、地动山摇的那天,山崖之上的巨石滚滚落下,弟弟为了拦住向自己飞奔而来的巨石,奋不顾身地挡在自己的面前,石头硬生生地从他的身上滚过,将他的五脏六腑压得粉碎。
“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在那长江河谷的悬崖峭壁之上,仅存的最后一个兄弟为自己牺牲,在临死前嘱托道。
道道崖索从河岸之间飞跨而过,道道蜿蜒曲折的栈道在陡峭的崖壁之上穿过。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坚持走下去,一定。
男人的嗓音沙哑,眼中却始终闪烁坚毅的光芒。
1919年 富顺
合上书本,刘赟抬眸,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一整个晚上。望向窗外,转眼已是清晨,潮湿的雾气将窗玻璃笼罩起来,只有太阳的微光照进房间,在黎明时分发出荧荧的粉色霞光。
只剩下一条路,那就坚持走下去。
“难道我们不试,盐场就有救了吗?坚持祖制,坚持祖制,祖上传下来的技术不也是试出来的吗?井盐法用了那么久,要不是当年盐卤创新,这盐场哪能到今天?”
刘赟满脸通红,大声地和盐场的元老们辩论着。资金周转愈发紧张,刘赟下定决心放手一搏,力排众议,决定改良卤水工艺。
露天盐场里,大雨滂沱,盐滩之上弥漫着紧张而炽热的气息。
卤水机启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将大雨声掩盖。一次,两次,三次,抽盐装置不断地深入盐床下,发出来自地下的轰鸣,浑浊的白色盐浆不断被倒出。
“加快速度,加大功率!”
汲卤筒里的卤水被一股脑倒入了卤水机之中,机器飞速地旋转了起来。飞旋的机器轰鸣,蒸汽从飞旋的筒沿冒出。伴随着一声低沉的闷哼,机器停止了旋转。众人的脸纷纷伸向筒中,一名技术工伸出手指一抹,置于舌尖。
“不行。”
相较于上一次,纯度已经提高不少,但是相较于传统工艺仍旧有着明显差异。
盐棚外,大雨唰唰落下。
刘赟想不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经过多次的尝试,已经是最为接近传统贡盐的纯度,却依然无法达到原来的标准。
盐棚外,大雨顺着棚顶滴入摊开的盐卤之中,静静地渗入花白如锦的原盐之中,盐花反射出晶莹剔透的光。
刘赟扶着大腿向下弓着身子,抬起头看到这一幕,突然灵光一闪。
如果用更传统的方法制盐再用卤水机,能不能解决纯度的问题?
“快,准备再来一次。”声音中掩不住颤抖,低沉而激动。
盐滩周围,所有的技术工挤作一团,刘赟尽力压抑住身体的颤抖,呼吸急促,静静地望向不断探入的机器。汗水的味道和潮湿的空气翻涌,充斥着整个盐棚。
卤盐筒倒下,盐水猛灌入大的木桶中。刘赟撸起袖子,和另一个技术工配合着。两人各拎起一边的过滤布,左右摇荡,黄白色的水从布里溢出,伴随着一阵阵水和布的振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盐花显露了出来,一片又一片起伏的结晶体堆成的小丘反射着晃眼的光芒,散发着咸涩的气味。过滤后的盐卤倒入机器,躺在盐池里。
“哧!”卤水机打开。机器飞速地旋转着,刘赟目不转睛地盯着飞速旋转的机器,激动、紧张的情绪使得他有些发晕。机器的盖子终于打开,一团团绵密的结晶呈现在眼前。刘赟的手指摇摇晃晃伸进筒中,将盐置于舌尖。
“成功了!”
咸味细腻而悠长,那贡盐独有的敦厚朴实感在口中翻涌,伴随着心脏澎湃的跃动,冲破汗水和潮湿的空气,冲破云雾升腾的盐滩,冲破盐场外巍峨雄奇的高山。此时的刘赟并未意识到,这次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没落的刘氏盐场力挽狂澜、起死回生的奇迹,更是井盐史上开天辟地的传奇里程碑。
见渊
“剑门鸟道通天险,铁骨盐魂共天地。”
1939年 自贡
“在今天,经四川省政府研究决定,合并原富顺、荣德县贡盐区,成立四川省自贡市!”
民族企业代表刘赟在天井的台阶上大声宣读着稿件。在宣读稿下,是一本泛黄的《华阳国志》。
三十年来,自贡的盐场在刘赟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技术革新,各大盐场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扶助国企。老牌民族企业在传统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下再次散发着磅礴的朝气,冲破了外资和官僚资本的阻碍,将那传承千百年的盐花散发的光芒在新时代继续绽放。
“愿自贡,愿四川人民继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相信我们将打破一切桎梏和枷锁,迎接更加绚烂而奇迹的明天!”
遥望远方的天空,光影变换,云层游移,温暖的阳光洒向巴蜀大地。在千百年来漫长风雨的洗礼之中,蜀地的人民用毅力和勇气在这片贫瘠的阴雨霉湿之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在一次次风雨中,坦然接受,迎接下一次的晴天。
(指导老师:王淑群)
写作背后的故事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随着对相关历史故事了解的加深,我对蜀地人民坚韧毅力和拼搏精神的触动也不断加深。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铭刻于血脉之中那不为任何环境所折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源于这种对美好的追求,中国人民才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而让这种“不畏巉岩不可攀”的精神流传于千古,发扬于后世,正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当下的我们“持续笔耕,履践致远”的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