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剑横秋
作者: 邓厶菡
作者自画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多才多艺的“话痨”少女,志向是继承家族的红色血脉,将来成为一名女将军。“蜀锦征袍自载成,桃花马上请长缨”,古有秦良玉率领白杆兵大退皇太极,小女子我也请缨出征!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引子
明月照在野石上,落下霜一样的影子。
他在祖父的坟前插上了三炷香。在他不幸的童年里,祖父是唯一温暖他的人——一半是因为他父母早逝,一半是因为他生于金人的领地。
耳畔是爷爷登高时对他的嘱咐:“这是不共戴天之愤!”那时,他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自小看爷爷指画河山,了解金国的地形地貌。而此刻,那个派遣他去实地勘测地形的爷爷已撒手人寰,安眠在了这三尺黄土之下。“收复中原。”爷爷的声音如荡气回肠的钟声,在他的耳畔震响,坚定而沧桑。
香依旧燃着,掸落了一地的灰。
他双手捧着爷爷给他的剑,月光在凉如秋水的剑锋上落下一抹淡淡的银白色。一整夜,坟前都亮着一盏烛,跪着一个白衣的人,寒风让那袅袅青烟萦绕着野石,惊起了山鸟几只。
他完成了爷爷的遗愿,金戈铁马,为大宋王朝而战。他率领五十多个精兵,乘夜而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他潜入叛军张安国的军营,趁酒席混乱间袭击。张安国醉眼蒙眬,酣歌痛饮……他瞪圆了虎眼,几个人擒住了张安国,在哗变的士兵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一路奔驰。爷爷的那把剑助他杀敌如斩麻草,以少胜多。
彼时日出。迎着天边隐隐约约的一抹鱼肚白,他怒甩了骏马几鞭子,归心似箭——再向南走,就是大宋的地界了!越近,他的心就跳得越快……
但宋廷的反应是他万万料不到的。
隆兴北伐输得惨烈,在这样的败局之下,他仍不被重视。《议练民兵守淮疏》《美芹十论》……一篇又一篇奏折都石沉大海。他的激进与锋芒,使他成为主和派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屡遭弹劾后的不折不挠,徒增他在朝廷上的敌人。
这金戈铁马终究成了黄粱一梦。
他终于苦笑了。西楼上,清风满袖。他叹息了一声,仰头饮罢一碗酒。醉意让他恍惚了。
他皱起眉头,从腰后拔出那一把剑。剑锋上的寒意直逼骨中,冷如霜,纯似雪。“稼轩,好剑啊!”一位友人忍不住赞叹。他低头笑笑,离席,闭上眼在高台上舞剑,似乎只要不睁眼,他就永远还生活在那个英姿勃发的时候。豪情仍未衰减,他舞得愈发起劲了,似乎周围的风雪都在为他而旋转着,奔腾着。
“哐啷”一声。
他的腰身早就不再敏捷,一失手,剑便掉在了地上。他迟疑地低头端详着,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这把爷爷给的剑——倒映出自己的脸——憔悴、沧桑。
月暗了下来。
他才发现自己竟就是这把剑——生来为了杀敌,永远指向中原的方向,但一直藏在剑鞘,做着收复失地的大梦。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写作背后的故事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抒发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之思。我喜欢这首诗,并进一步通过影视作品、文献资料走进辛弃疾的世界——这篇《月影剑横秋》便这么“出生”了。文中所有描写都复刻了我心里那一个热血澎湃但又岁月沧桑的辛弃疾,也复刻了“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的哀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