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
作者: 刘紫伊
作者自画
我爱好阅读、书法、画画等。喜欢广泛阅读,尤其喜欢历史类书籍,喜欢用文字和画笔构建自己的想象空间,对历史和未来都充满好奇和想象。
我住在黄州,家中有兄弟姊妹五个,我排行老三,时年九岁,上有兄姊,下有弟妹,父亲在私塾做伙夫,母亲则做些浆洗的活计。因父亲在私塾做工时,我时常去帮忙,闲来就靠在窗边听先生授课,识得几个字。
一日,父亲早起带着我去镇上的寺庙,在庙中的厢房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苏先生,对,就是苏轼。我有些怯生生地望着堂上坐着的中年人,见他相貌平和,心中不安渐消。苏先生问了我年龄及是否识字,我一一作答,他当即便定下我为书童。
因先生的家人尚未抵达黄州,先生便在镇上的寺庙暂住。给苏先生做书童的日子甚是静好。先生喜欢饮酒,喜欢美食,喜欢吟诗作词。我的工作就是帮他整理书桌,研墨,偶尔去镇上的酒馆买上几坛酒。苏先生休息不太好,时常需要喝几口酒,酒醉时听他念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不懂诗,却对这几句有说不出的喜欢,先生定是察觉我对知识的渴望,闲来也教我读书,我心中常怀感激。那日庙墙下的海棠开了,先生惊叹:“我以为此花只生长在蜀地,竟不知此处也开得动人。”于是唤我准备笔墨,写下:“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先生的神情说不出的落寞。
不过月余,苏先生的家人陆续赶到,他便租下镇上的一方小院,而我也跟着一起搬去了新家。家里热闹起来,苏先生虽不是本地人,但常有友人到访,既有不远千里赶来看望先生的旧友,亦有仰慕先生品行上门来结交的新友。我时常听到他们宽慰先生,先生也时常安慰起友人:有月,有酒,有友人,快哉人生!
不觉已过三载,苏先生越来越习惯黄州的生活,常与挚友张怀民把酒言欢。那日,二人散步回来已是深夜,先生径直进了书房。第二日,我在书案上看到那首《记承天寺夜游》——“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个夜晚,他们一定是相谈甚欢,那晚的月亮一定也格外明亮。
这年,我十四岁了,家中唤我回去,而这一年先生正好要往别处任职。我与先生告别,先生送了我许多书和纸笔。这五年,我对先生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论文采、品德、见识,都是我见过顶顶好的。我支支吾吾向先生讨得几张草稿留作纪念,先生翻找了一叠,最上面那张正写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后,我再未见过先生。只是年年去寺庙祈福之时,看到寺庙偏厅的房间里挂着的《寒食帖》,不禁想着先生可否安好,院中是否也种着海棠花?
(指导老师:李 劢)
写作背后的故事
春节,我随家人回到老家黄州。老家的房子毗邻赤壁公园,看着公园里“二赋堂”内挂着的《前后赤壁赋》,看着坡仙亭上篆刻的苏轼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着公园的文创字帖“寒食帖”,我不禁对苏轼的经历和遭遇萌生了极大的兴趣。恰逢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拜读后,我对苏轼敬佩不已,感慨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乐观……遂萌生了给他做书童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