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柳絮因风起
作者: 郑圆圆
作者自画
我是一个开朗爱笑的初三女孩。兴趣广泛,喜欢摄影,用镜头留下生活的点滴记忆;喜欢阅读,用书籍丰富自己的思想见识;喜欢运动,用汗水挥洒出青春的光彩;喜欢写作,用文字传递心中的爱恨情仇。时光荏苒,珍惜当下的时光,志坚而勇为,我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美好的梦想。
家乡是城南傍山的旧村,周遭起起落落近百户人家,我与阿嬷同住。黄昏将近,炊烟袅袅,微风轻吹,白茅根和柳絮飘飘,乡间邻里说着质朴的客家话,眉眼带笑,充满人情味。
彼时年幼,每逢四月天,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即在青砖黛瓦的房前屋后悄悄盛开。阿嬷便拉起我的小手,走进夹藏着雪白的山谷中。穿过泥泞小路,四面皆是茶花,顽皮孩童嚷嚷要看茶花雨,她佯装不准许,却抵不过乖囡的撒娇,高高挥起竹竿,向簇簇雪白打去,顿时落下阵阵茶花雨,恰似柳絮飘飞。
点点茶花急急落,多欢喜,落满我小小的手心,落在阿嬷对我满满的爱里。正午的艳阳透过茶花枝叶罅隙洒在我与她的身上,阿嬷笑了,弯弯的眼眸就像盛放的茶花,纯粹、烂漫,是我的人间四月天。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
待阿嬷采完那方雪白,薄薄的碎花衫被她的汗水浸湿。回到瓦房,阿嬷欣然将花苞放入搪瓷盆里,倒上温水,轻轻揉搓。原本黄褐色的水渐渐变成深褐色,再滴上几滴柠檬汁,便是名为阿嬷牌的沁人心脾的山茶花茶了。我开心地喝着茶,阿嬷在木桌边瞧着我笑,岁月静好……
八月炎暑,午后的阳光洒遍瓦房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阿嬷轻声吆喝,三两只羊儿便会乖乖地围过来。我躺在草垛上透过空出一角的梁间看天空,阿嬷打趣我的小脚丫,唤我同她放羊。
如此,左手拉羊、右手牵囡便是阿嬷的柴米油盐、城南暑天。登上半山坡,我盯着羊儿们在暖阳下吃草的样子发怔。柳树依依,阿嬷坐在两树间的吊床边,用满是皱纹的手为我编织着冠以爱之名的草鞋。直至今时,回想起那段日子,宁静而悠长,都会幸福得热泪盈眶。
八月下旬理羊毛,阿嬷持刮刀,我抱木桶。刀片掠过肥肥的羊背,穿过一层又一层厚厚的棉花地,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筐子里收集满满的羊毛,我赤着脚,举着一筐羊毛,欢喜地到处跑。不料被鹅卵石绊倒,四仰八叉地摔了筐子,一缕又一缕,未若柳絮因风起,洒落阵阵羊毛雨。阿嬷在旁瞧见我的窘样,佯装愠怒地说我是小傻瓜,拍去我沾了一屁股的“雪花”……
十岁的五月天,旧村屋院只剩阿嬷一人的身影。我进了熙熙攘攘的城,偶尔孤单失落时抬头看看没有被挡住的天空,就像回到了孩提时躺在草垛上的城南浮生梦。思及此,心中方添一丝暖意。
后来,阿嬷永远离开了我。旧村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网红打卡地和旅游景点。我噙着泪,任凭那片属于我和阿嬷的山茶花消失,消失在那浣衣小溪里。嘎嘎叫的绿头鸭、义无反顾奔向我的小绵羊、屋顶破了一个能收获阳光的小洞、沁满羊毛味的草鞋……永远变成了“从前”。
我看过山茶花在新一年的第九十九个早晨绽放,数过周遭星闪闪,各个倒映着旧村故乡和阿嬷的脸庞。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趁那遍野的茅草根还未被风像柳絮一般吹散,喃喃自语:谁知思念因风起。
(指导老师:石 晶)
写作背后的故事
重温谢道韫那句千古名喻“未若柳絮因风起”,突然感觉学习的忧愁也像这柳絮一般,随着毕业考的狂“风”而四处飘荡。但学生的生活本该是这样,以此立意写作缺乏深度。我便追问自己:生命中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忧愁吗?当然有,那便是对阿嬷的入骨相思。幼时与阿嬷一起生活,阿嬷给了我无限关爱,给了我美好的童年。村落、泥路、雪白的山茶花;陪伴、抚摸、轻柔的呼唤声;草鞋、羊毛、孤单的身影……点点滴滴,时时浮现。虽然时间、空间让我和阿嬷的距离愈来愈远,但我对她的思念却愈来愈深。于是我便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为题,回忆了与阿嬷生活的幕幕温情,表达了我对阿嬷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