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地理

作者: 新作文

苏轼的诗词地理 0

苏东坡,一个精神图腾,一个可能是中国最伟大的词人,一个宋仁宗高兴地说为后世子孙选到了宰相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经历了非常坎坷、跌宕的人生,一路被贬到此前从未有士大夫被贬到过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甚至差点被杀头。最终,他凭借着乐观主义精神、乐天派的人生态度,写就了一幅灿烂的人生画卷。而随着他人生的出仕和被贬,他也走过了祖国大片的壮丽山河,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诗文和属于他的传奇。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东湖》

宋代的眉山是眉州的州治所在,位于佛、道名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之间,岷江从城中蜿蜒而过,江水滔滔,清澈碧绿,滋养着城中百姓。1037年,苏轼就出生在成都平原上的这座文化小城。当他在凤翔初次为官时,面对当地的东湖,一定想起了流经眉州那碧绿如洗的岷江,吟出了那句:“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多年后,远在他乡的苏轼受邀为眉州新建成的远景楼作记,他这样评价故乡:“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眉州远景楼记》)

城市名片

眉山市,别名眉州,今四川省辖地级市。眉山市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美誉,文化厚重,宋代曾是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唐宋八大家中,眉山苏洵、苏轼、苏辙占据三席。两宋年间,眉山进士886人,史称“八百进士”。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画,疏星弄寒芒。——《牛口见月》

公元1056年春天,20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离开家乡眉州,穿剑阁,越秦岭,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的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看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不禁大加赞赏:“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谦逊地表示自己可以退出文坛了,以便让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并预言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那个“五十少进士”的年代,年轻的苏轼和苏辙一同中了进士,实属罕见。而在等级和难度都要高于科举的制科考试中,苏家两兄弟再次脱颖而出,令宋仁宗喜出望外,他兴奋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城市名片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简称“汴”,古称大梁、汴州、汴梁、汴京、东京。开封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描写了北宋时汴梁的繁华。

苏堤美名:杭州

城市名片

杭州市,简称“杭”,南宋时为当时的都城,称“临安”。杭州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大古都之一,以“东南名郡”著称于世。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

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年),东坡以龙图阁学士身份领军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第二次来到杭州时,由于长期疏于管理,西湖湖面一半已经淤塞。东坡主持疏浚西湖,把挖出的淤泥堆成一道长堤,也就是苏堤,全长近3公里,上面设了六座桥。堤坝上种植了桃树、柳树,春天时桃红柳绿,景色宜人,成为西湖上最美的风景之一。颐和园的西堤,就是仿造苏堤修建的。

诗词大爆发: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

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苏轼在密州灭蝗赈灾、扶贫济困、兴修水利、缉盗维稳,无事不尽心竭诚。经精心治理,密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景象。对于密州之风气,其弟苏辙也赞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苏轼在密州两年,文学创作更是成绩斐然,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留世诗词曲赋203篇,平均3天即有一篇新作问世。其中,宋代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天下第一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美清明词《望江南·超然台作》,并称“密州四曲”。

城市名片

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诸城市自古尚学崇礼,人文渊薮,素有“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之称,被苏轼赞曰“漫说山东第二州”。

东坡肉的诞生: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王安石变法开始后,苏轼作为旧党,开始遭到打压。变法派将他许多诗作翻出来,找出多处他们认为讥讽神宗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变法派许多人士要置他于死地,旧派人士则积极救援。也有少部分变法派人士认为苏轼罪不至死,包括王安石在内。王安石上书神宗说:“安圣世杀才士乎?”宋朝本身也有“不可杀士大夫”的祖训。此“乌台诗案”便以王安石的上书结束。

苏轼总算保住了性命,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个官职在当时极为低微,甚至不能称其为官,毫无实权可言。遭此莫大打击,苏轼不免心灰意冷,长期沉郁。不过,也正是这番遭遇,使之寄幽情于诗文。这时期,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千古篇章,以及著名的书法作品《寒食帖》。

在黄州期间,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困窘,于是他就去城东的一个坡上开垦荒地,种花种菜,消遣心情,锻炼体魄,陶冶性情,并在那里盖一草屋,在门匾上书“东坡雪堂”。在苏轼看来,这是他人生的理想驿站,于是后来就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他还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充分展现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黄州是苏轼命运的转折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己人生观的塑造。

城市名片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黄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存丰富,有东坡赤壁、宝塔公园、安国寺、李四光纪念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等名胜古迹,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首批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荔枝的盛宴:惠州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城市名片

惠州市,别称鹅城,广东省辖地级市。惠州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广府、客家、潮汕等三大民系在这里共融共生,广东汉剧、粤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瑶族的舞火狗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1094年,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贬到惠州。此时苏轼已经57岁,相较于初到黄州时的手足无措,这次苏轼从容了很多。初到惠州时,苏轼手头只有几十贯钱。为了生存他开拓了一块荒地,穿上布衣芒鞋,清草除石,引流灌溉,插秧播种。没有肉吃,他就去拣别人不要的羊脊骨,架在火上烤至焦香,撒上作料,吃得津津有味。“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快乐使人年轻,痛苦让人成熟,而豁达则是让苏轼在看尽世事后,体验到了新生。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中,苏轼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可见在此时,他已达到了随遇而安的境界。

天涯海角育人才: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城市名片

儋州市,海南省辖地级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古称“儋耳郡”,是海南文风始兴之地,拥有海南最早的州学,有伏波将军、冼夫人等诸多历史名人。历史景点有东坡书院、儋州古城、渡海先锋营登陆点、伏波将军庙等。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边远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在儋州,苏轼不仅没有觉得苦,还十分享受当地的美食,写下《献蚝帖》: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一副“我过得很好,你们都别来和我抢”的以苦作乐的乐观精神。

他在这里办学堂,点拨了很多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来自琼山府的姜唐佐。几年后,姜唐佐去广州应考,临行前苏轼为他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姜唐佐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中了举人,成为见于史载的海南第一位举人。可遗憾的是,此时苏轼已经去世,无人为他续写成诗。后来他遇到苏辙,苏辙便为哥哥补全了这首诗——“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1100年,哲宗病死,苏轼遇赦北还。《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作此诗,是在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漂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但苏轼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可谓不可救药的浪漫。

附:名家笔下的苏轼

人生的滋味(节选)

◇蒋勋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临江仙》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就说把那个地方的军营靠东边的地,拨给苏轼夫妇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

……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后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我觉得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经过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觉都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

相关书目

《苏轼评传》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准,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自成一家之学,他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文化、文学、哲学、史学、美学、政治学等七个维度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和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展现其大起大落的一生和丰富立体的精神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为文人的苏轼、为思想家的苏轼、为生活美学家的苏轼。

《苏轼的朋友圈》

如果苏东坡也有“朋友圈”,是什么体验?诗友、书友、画友、酒友、驴友,无所不有;诗词、书法、绘画、吃食,无所不谈;天生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大诗人、黎民百姓的好朋友都不足以概括这位大宋天才。本书以苏轼的“朋友圈”为观察点,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从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米芾、秦观、黄庭坚等众多北宋人物入手,展现苏轼与大宋三十多位文化精英的命运交织和人生纠葛。通过苏轼与家人、师友、知己、政敌、弟子等人的社会交往,读者可一览北宋文人圈的艺术生活,窥见“乌台诗案”牵涉的诸多往事,充分了解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他极其丰富的一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