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写作
作者: 王思棋
与文字共舞,弄墨香满衣。
还记得那是进入初中后,语文吴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家人。好老套的题目,写谁呢?我正在咬笔头,妈妈端着一杯热牛奶来到身边:“怎么还不动笔?写好早点睡觉!”真是啰唆。猛地一拍脑袋,哈哈,有了,就写你的“唠叨”!清晨还在梦里神游,一声吼“快起床”,我一抹二擦三甩手,洗完脸,妈妈监督洗脸刷牙要仔细。“多吃蔬菜与鸡蛋,营养搭配又健康!”刚吃饭,又教育,临走还要再叮咛……作文交给吴老师后,吴老师说:“你妈妈的唠叨是缺点,还是优点?”想想,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我学会生活的技能,懂得关爱别人,明白要努力勤奋,有这样的“唠叨妈”何尝不是幸福?“当然是优点!”修改完毕,吴老师点点头:“不错,不错!这样唠叨的妈妈,你在写作中没有抱怨的情绪,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用诙谐的语言,发现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对妈妈关爱、督促你成长的感激之情。”后来,老师将习作推荐给报社,不久后,竟然发表啦!吴老师让我在讲台前读那散发油墨香味的作文,我心里别提多美了!
于是,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亲人、老师、同学,陌生人……他们都成了我笔下的常客,我记录下他们的一言一行。数学课上遇难题,同桌小颖自信做题讲题亮风采;生物课堂“一鲸一炸”,她满嘴“胡说”讲“鲸落”显真功;教数学的班主任找她谈看法,她说“数学题已经超越了我的语文理解范围”,逗得老班哈哈笑,却意外“捡”了个课代表。于是我将她的故事写成《我的新同桌真幽默》,同学说真形象,老师读了揉肚肠,小颖撩一撩那短发,扬起头,得意扬扬。
做老吴的语文课代表一年半载,他最重视的是“语文积累”,从字词到修辞,从语法到仿句,从古诗到文言,我做了满满一本,到办公室拿给他看。没想到老吴自己也做“积累”,厚厚的几大本,红黑笔圈点勾画做批注,我们“哇哇哇”,连连赞。原来零散的知识碎片,经过老吴的整理,现在变得更加系统了。从语基到阅读,从名著到写作,老吴同我们一起学语文,做积累;聊生活,谈作文;读古文,学做人……《爱积累的老吴》一见报,就让同学们直呼真像,活脱脱一个老吴的“口头禅”!
还有那坚持手艺的初心传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回报曾经帮助过他们一家的乡民,传承良好家风的烧饼小王,以及那守在梦中故乡,陪着阿棋一起成长,临别前挥手凝望的奶奶,他们都让我的写作改变了模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中我感受到震撼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认真思考“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但是理由重要吗?我无所畏惧,开始大胆写作。于是,阅读、写作,成了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阅读《儒林外史》,看到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只因那灯盏内还点着两根灯草的“吝啬鬼”严监生,想想他本出身书香门第,却精打细算,省出万贯家财;对自己小气,却为了面子接济卖花婆、盲女甚至穷亲戚;对妻子王氏极其俭省,死后他却花大钱办葬礼。他有钱而胆小,吝啬而懦弱,成为人们的笑料,但读来竟然也是如此让人心酸,是其自身性格使然,更是当时社会的必然。我写成一篇《我看严监生》,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没想到有意外之喜,登报了。
《迟来的苹果》,让我懂得,感恩亲情要趁早;《叫你呢16号》,叫我课堂上放下包袱,无惧对错,勇敢面对;《读书与“三Q”》,使我长知识,拓视野,知人事,懂礼仪,振勇气,战挫折。与读书、写作相伴,与文学、写字共舞,墨香萦绕,香满衣。
(指导老师:吴小进)
简评
习作回顾了自己进入初中之后,第一篇作文诞生到发表不断的过程。作者从学习观察、写作身边的人和事,再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一路走来,懂得生活,学习写作,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