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情

作者: 杨松宁

太谷情 0

提起我的家乡——太谷,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没有什么著名景点,也不繁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呀!”但我的故乡饱含着我童年的回忆,每每提起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便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当春夏之交,柳树青青,闹票儿(指爱好戏曲的同仁聚在一起唱戏)的人们都从各地赶到东海市场门口,口中唱着小曲,穿着鲜亮的服装,扭起太谷秧歌。小时候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经过这里时,竖耳一听——哇,洪亮的嗓音,连绵不断的气息,浓郁的地方口音,不自觉地就把我吸引到浓浓柳荫下站上半晌了。每每到这个时候,总需家人反复来叫我几次,才肯迈步往家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闹票儿便成了家门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我们太谷,闹票儿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有秧歌,有小曲的地方,必定引来大群闲人,说着方言,搬来马扎,或摇着蒲扇,或端着保温杯喝着茶水,口中不时喊着“好”,在那里凝神观看。

走在太谷老城的街道上,你也许会看见这样一位穿蓝方格衬衫的老者——他蹬着三轮车,车后有一个大铜壶,长壶柄,长壶口,铜壶用厚厚的蓝布棉衣包裹着,那你可要驻足了,因为他可是太谷当地的特色传承者——卖铜壶油茶的老人。听大人们说,老人从他们记事起就走街串巷卖油茶,今年老人已有八十多岁,他自始至终都在做一件事——清晨,赶在人们起床前,做好油茶,蹬着三轮车出门叫卖;傍晚,赶在人们下班前,做好油茶,继续蹬着三轮车出去叫卖。

大清早,老人用洪亮的嗓音唤醒每个人,开始一天的工作。无论春夏秋冬,他倒出的油茶总是热乎乎的,上面飘着黑白的芝麻,金黄的花生,酒红的枸杞,麦香扑鼻,喝下去便能温暖人的心田。每一个老太谷人的早晨和傍晚,都是在老人的吆喝声中度过的,都是在香浓的茶香中度过的。直到现在,喝着喷香的油茶,我总能想起热气腾腾中老人戴着黑框圆眼镜时那张可爱的笑脸;想起他手中金黄色的锈迹斑驳的铜壶;想起他那嘹亮带方言的吆喝声——“喝打油茶嘞!”也许这位高寿老人会将这门手艺传给他的下一代吧。

……

时光飞逝,瑞雪落满老城的青砖红瓦,红灯笼高挂,转眼又是一年春。我们太谷的正月十五,那是非常热闹的!外地归来的游子,回老城过年必须看一看“闹红火”:彩车上一支支威风锣鼓队,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好不壮观;秧歌队里,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和着音乐,整齐地扭着;红脸关公举着“青龙偃月刀”在空中舞动;壮汉们扛着铁棍,孩子们化着戏妆,穿着戏服,站在铁棍上甩着长袖舞动;闹红火的队伍里还有划旱船的、踩高跷的、舞龙舞狮的,好不热闹。在那天,太谷县城的、各村的人们都会聚集到此,簇拥在一起,踮起脚尖,伸长脖颈看着……玩累了,在小摊边来碗汤圆,真是舒服极了。

我的故乡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那碧色的流水,青翠的老山,还有那浓厚的如诗般的乡土人情,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呢?

链接

太谷名吃太谷饼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这句朗朗上口、流传至今的歌词,出自歌曲《夸土产》。这首歌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20世纪50年代唱红全中国,而山西各地的土特产,也因这首歌而闻名全国。歌曲开头就提及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足见其在山西江湖地位的不一般。

所谓“太谷的饼”,指的是山西传统名吃太谷饼。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而不疲。其原名油甘饼,俗称甘饼、烧饼。慈禧西行逃难路过太谷时曾吃到过它,顿觉美味!等她重回北京后,便将这饼封为宫廷贡品,油甘饼自此更名为太谷饼。

太谷饼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2007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21年5月,太谷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 谈谈我的写作
下一篇: 家乡的冬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