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一天来临
作者: 李於默涵
马蹄扬尘,风云变色;铁甲耀日,孤城欲摧。袁崇焕登上可以督指四门战事的中城。他凭着对大明的一腔孤勇支撑着这支离破碎的王朝,纵付出了万般心血重筑关防,他也未曾料到那一天的来临会如此之急速。
几载之前,他与恩师孙承宗登上宁锦防线外的峰顶,望着二人一手构建的宏伟的防御工事,暗想:国家的领土又岂容外族染指?
“为师老矣,终不能再执守备之任。来日夷族再犯,赖公之力也!为国计切勿辞之!”
“恩师何言?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蒙公拔擢于行伍之中,计五年,崇焕定能平辽。”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恩师为魏阉所构陷远离疆界,努尔哈赤复率十万兵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民众皆成白骨。昔日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如海市蜃楼般幻灭,女真人的铁骑踏碎了冗官帐中美人的歌舞。
他们如丧家之犬般逃回关内,军械被弃置在沟壑之中……这无不激起袁崇焕的满怀悲愤!他拒绝了撤退的命令,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官职低微的宁前道,无法阻止关内外之咽喉——宁远沦落为一座空城……
他或许只能依靠少数仍心怀家国的战士死守着这兵家必争之处。
“独卧穷城,以当虏耳!外敌侵我强明,焉能避他锋芒?”这是他几年来不变的操守。而今大军压境之时,他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守护着宁远。
努尔哈赤将八旗各部分散,战马的嘶吼、女真人的呐喊响彻宁远的天空,他们将宁远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如一头头低伏的猛虎,厉兵秣马,伺机而行。
袁崇焕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调集了所能调动的所有人马,怀抱着誓与此城共存亡的决心。
“诸位皆是为国镇戍轮台的战士,本部院向来被冠以‘书生’名号,然今大军压境,纵死亦当报国。试问诸位,何人甘愿沉沦于平凡的人生?何人不欲名列凌烟阁,一日看遍长安花?可令我等书功之日至矣。十载之心血,皆为一刻之不朽!”
月初起,映照在袁崇焕的银盔上。
面对八旗军如潮水般迅猛的攻势,袁崇焕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极度的严寒下,守军泼水为冰以作城池,顽强抵抗,给予女真人以重创!红衣大炮所至之处,尽皆炸裂为肉泥。八旗军竭力却不敢近前一步。
守军秉持着“白马沉河共歃誓,怒涛没城亦不悔”的决心,“山水速疾来去易,辽东镇固永难开”的坚韧,直到那发关键性的炮弹击破了女真中军的黄龙帐,破裂了女真人的美梦。努尔哈赤受重创含恨而终,伴随而至的还有敌人慌乱的阵脚,欲退的兵势。袁崇焕绝不让敌骑喘息一刻,以胜勇尽逐穷寇!因为他知道,女真人每占领一寸河山,就有一寸本属大明的国土会丧失。
在那一天里,袁崇焕以少胜多大破女真,守护了属于他们的家园。绵绵万里的关宁——宁锦防线再度筑起,撑起了他们傲人的家国脊梁!他眼中噙泪,他未曾负了对恩师的承诺、自己的豪言,也未曾负了他热爱的辽东黎庶。
几年后,当他被皇太极施以反间奸计,以通敌之罪被崇祯判以凌迟之刑时,曾被他竭力守护的百姓掷以臭蛋烂菜,自己的血肉被他们买来生啖之刻,他在思考着什么……我难以想象,但我想他不会忘记横刀马上,豪气迸发,一骑曾当百万师,挥斥千古风流的“那一天”。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的一腔热血终化成一阵叹息。
寒云留言
袁崇焕的悲剧,是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意难平的。中国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例不少,反间计也是屡试不爽,光明朝,就前有明英宗斩于谦,后有崇祯中计而自断股肱。袁崇焕不仅被凌迟还要被百姓辱骂、生啖其肉,辽东从此空虚……每每读史至此,总不免掩卷长叹。
袁崇焕将军死后,他的一位姓佘的侍卫盗取将军首级,埋藏于自家后院,并留下世代为将军守墓的遗训。自此,佘氏一族在祖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落地生根,世代为袁将军守墓,至今已近400年。可见,世间自有忠义在。